寶貴傳承
近三十年前,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得主荷西・馬斯奧・艾爾斯(José Márcio Ayres)成立全球最大規模不間斷的雨林保護區。儘管他於2003年與世長辭,但其精神仍然在亞馬遜的心臟地帶傳承不息。
鏡頭下的世界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保護地球・恒動不息」亞馬遜探險計劃歷時兩年,七支隊伍的科研考察亦步入尾聲,他們希望其研究成果與在震撼人心的攝影報導下,重塑大眾對亞馬遜的看法。
卡賽河
「非洲大脊樑」(Great Spine of Africa)考察旨在保護非洲大陸的水資源,而作為此考察的一部分,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合作夥伴兼保育專家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追溯剛果河(Congo River)的主要水源至安哥拉高地(Angolan Highlands)。
深度合作
隨著瓜德魯普(Guadeloupe)中光層考察活動的結束,「極地之下」(Under The Pole)亦成功完成了「深海生物」(DEEPLIFE)的首個階段。該項目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讓潛水專家團隊研究北冰洋、溫帶及熱帶水域的海洋生物森林。
安・拉卡頓與阿琳・阿帕拉哈米安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年輕的黎巴嫩裔亞美尼亞建築師阿琳・阿帕拉哈米安(Arine Aprahamian)致力建造設計創新、價格合理且符合永續發展的建築。她的理念與榮獲法國普立茲獎(Pritzker Prize)的建築師安・拉卡頓(Anne Lacaton)不謀而合,後者同樣主張以翻新替代清拆建築。
賈樟柯與拉斐爾・曼紐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年輕的菲律賓電影製片人拉斐爾・曼紐(Rafael Manuel)透過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與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展開為期兩年的合作。
柏娜汀・埃瓦里斯與艾莎・夏露娜・艾達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作家艾莎・夏露娜・艾達(Ayesha Harruna Attah)在美國畢業後重返非洲,目標是為非洲讀者撰寫非洲故事。在出版五部著作後,她希望擁有更廣泛的讀者群。
戴安・韋芙絲與Song Yi Jeon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榮獲格林美獎(Grammy)的爵士樂歌手戴安・韋芙絲(Dianne Reeves)負責指導南韓爵士樂作曲家兼歌手Song Yi Jeon,而最佳的指導方式正是邀請她與樂團一同表演。
艾爾・安納祖與布朗溫・卡茨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艾爾・安納祖(El Anatsui)與南非藝術家布朗溫・卡茨(Bronwyn Katz)均熱衷於改造廢棄材料,反映人類、歷史及地球的點滴。
普及深海研究
亞速爾群島深海研究組(Azores Deep-Sea Research group)正在透過其漂流拍攝器材──亞速爾漂流相機(Azor drift-cam),以空前方式科學記錄深海海床。
海陸共融
數十年來,「藍色使命」(Mission Blue)「希望點」(Hope Spot)大使麗莉・德祖瀚尼(Rili Djohani)一直致力守護家鄉峇里島周圍生機盎然的海洋世界。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她正在協助當地居民復育他們賴以為生的珊瑚礁。
海洋的超級英雄
保育人士正致力與柬浦寨當地社區合作,恢復柬埔寨已退化的海洋棲息地。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他們正在修復海草草甸,將這個海洋中最大型的素食動物重新引入柬埔寨水域。
利用衛星追蹤野生駱駝
遙感專家劉少創嘗試運用太空技術,拯救極度瀕危的野生駱駝。
在空氣中抽取水分
肯亞企業家貝絲・高依姬(Beth Koigi)正利用新技術,以解決全球一大迫切且複雜的問題——水源短缺。
未知水域
澳洲寧格魯珊瑚海岸(Ningaloo Coast)棲息著許多海洋生物,但它們的存亡卻有賴附近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埃克斯茅斯灣(Exmouth Gulf)。
費南度・杜希略:為了喜愛的江豚
哥倫比亞海洋生物學家費南度・杜希略(Fernando Trujillo)憑藉保護亞馬遜粉紅江豚及牠們棲息的河流系統,榮獲2024年勞力士國家地理年度探險家獎(Rolex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of the Year)。
以社區為本的安地斯造林計劃
秘魯生物學家康斯坦丁諾・奧卡・丘塔斯(Constantino Aucca Chutas)是克丘亞農民的後裔,當他目睹家鄉安地斯山脈的森林因人類活動而逐步消失,頓感責無旁貸,決心採取行動。
保護非洲的森林
英薩・干尼(Inza Koné)是象牙海岸首位靈長類動物學家。近二十年來,他一直在西非僅存的原始雨林塔諾埃-埃伊(Tanoé-Ehy)工作。
致力於重振印尼的土地、民眾及傳統
社會企業家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Denica Riadini-Flesch)成功建立全球首條「從農場到衣櫥」的再生服裝供應鏈——SukkhaCitta(意指幸福)。她決心提升印尼農村工匠的力量,為沿用傳統及永續技術製作高級服飾的工匠,創造數以百計的就業機會,並支付合理工資。
土壤之中
三位國家地理探險家在亞馬遜河流域,評估受人類活動影響區域的健康狀況。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他們正在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恢復這些退化的土地。
雲霧森林
作為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保護地球・恒動不息」亞馬遜探險計劃的一部分,克丘亞生物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露芙梅莉・碧高・華卡亞(Ruthmery Pillco Huarcaya)正尋找安地斯熊,這種熊的品種有助恢復亞馬遜河流域的水源──雲霧森林。
亞馬遜支流
費南度・杜希略(Fernando Trujillo)與瑪麗亞・珍美娜・華達拉瑪(María Jimena Valderrama)深深被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可愛江豚所吸引。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及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支持下,他們展開最新的國際研究,了解江豚的健康狀況及棲息地,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確保尼日利亞的食物供應
2010年,尼日利亞社會企業家利亞米卡・艾古奥努(Nnaemeka Ikegwuonu)憑藉成立電台,為小農提供建議,而獲授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 for Enterprise)。太陽能步入式冷藏室是其最新計劃,現在這個發明正在改革尼日利亞的食物供應鏈。
細述地球故事
加拿大攝影師兼電影製作人保羅・尼克蘭(Paul Nicklen)致力保護極地及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他將繼續以令人歎為觀止的照片提高世人的意識,了解棲息在這些生態系統的生物所面對的威脅,並鼓勵人們採取行動進行保護。
安地斯之巔
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Rolex 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及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支持下,探險家碧加・佩利(Baker Perry)與湯・馬修斯(Tom Matthews)攀上安地斯山脈的最高峰之一,蒐集氣候變化對亞馬遜影響的關鍵數據。
採取行動保護海洋
姬絲汀娜・米達麥亞(Cristina Mittermeier)是保育攝影的先驅。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她繼續拍攝工作,希望引起人們對海洋更廣泛地關注,並鼓勵世人保護海洋。
河口的紅樹林
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與國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安哲羅・班納甸奴(Angelo Bernardino)及瑪嘉烈・歐華(Margaret Owuor)前往亞馬遜河口,探索世上最鮮為人知的生態系統之一,逐步揭開巴西紅樹林的神秘面紗。
洪水森林
亞馬遜濕地的適應力取決於季節性洪水的規律。
癱瘓治療的未來
神經科學家格雷戈爾・古亭(Grégoire Courtine)正在研發突破性的生物工程技術,治療脊髓損傷。
茹魯阿河
多年來,祖奧・甘保斯・施華(João Campos-Silva)與安德麗莎・史卡賓(Andressa Scabin)與當地社區攜手合作,守護茹魯阿河(Juruá River)的野生動物。
哥倫比亞亞馬遜的秘密
在「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得主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率領探險隊,前往哥倫比亞亞馬遜深處未經探索的洞穴,並取得非凡發現,協助建立重要的跨文化紐帶。
高聳的黑珊瑚森林
勞力士通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支持「極地之下」(Under The Pole)「深海生物」(DEEPLIFE)考察活動,研究極地至熱帶地區的海洋動物森林。
希望的島嶼
珊迪娜・貝蘇度(Sandra Bessudo)將一生奉獻給馬爾佩洛島(Malpelo Island)的野生水域。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Rolex 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與「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的支持下,貝蘇度現正竭力改善並拓展馬爾佩洛島附近的海洋保護工作,藉以保育當地豐富無比的生物多樣性。
從安地斯山脈到大西洋
聞名遐邇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及攝影師湯瑪斯・帕斯查克(Thomas Peschak)以畢生精力記錄遼闊海洋及水底世界的綺麗風光。
著名登山家的傳承
七十年前,艾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與丹星・諾基(Tenzing Norgay)登上世界最高峰。
立於珠峰之巔
2012年,達華・楊祖・雪巴(Dawa Yangzum Sherpa)以21歲之齡登上全球最高峰。現在,她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為尼泊爾女性開設高海拔攀登年度課程,讓她們有能力征服生命中的高峰。
復育海洋花園
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Rolex 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本土海洋保護倡導者提圖安・伯尼葛(Titouan Bernicot)率領的「珊瑚園丁」(Coral Gardeners)團隊旨在激發全球珊瑚礁保護者攜手保育世界各地的珊瑚生態系統。
發掘隱世寶藏
在意大利北部人口稠密的海岸線附近,聚集了不少鯨類動物,包括抹香鯨及長鬚鯨。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海洋研究組織「鯨魚座」(Menkab)的成員現正監測鯨類動物的種群,並致力於讓大眾認識這些物種的棲息地。
為野外世界加倍努力
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姬絲汀(Kristine)與已故的道格拉斯・湯普金斯(Douglas Tompkins)携手重建生態系統,讓一度消失的野外世界能夠在未來蓬勃發展。勞力士透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支持他們的革新工作,讓南美洲南錐體地區逐步回復原貌。
卡普雷拉峽谷的非凡海洋生物
勞力士透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支持同一片海洋基金會(One Ocean Foundation)研究在地中海卡普雷拉峽谷水域繁衍生息的鲸鱼及其他生物,並於此加強對其保護。
北冰洋的奧秘
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極地之下(Under The Pole)深海探險活動遠闖北冰洋的寒冷水域,以研究豐富多姿但鮮為人知的海洋動物森林生態系統並提高人們對它的認識。
加拿大探險之旅刷新冰芯紀錄
近一個世紀以來,勞力士一直支持探險先鋒,不斷拓展界限。勞力士通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協助一群肩負全新使命的探險家,了解人類如何能夠保護自然世界。
壯麗的贊比西河與其秘密
勞力士通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非洲大脊樑」探險,追溯從未獲科學記錄的數千公里河流。研究將有助保護仰賴非洲大河為生的社區及野生生物。
深入瞭解
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憑藉探索南美洲平頂山下尚未開發的洞穴,贏得2014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通過「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勞力士繼續支持他探索世界各地的洞穴。
樹立海洋思維
勞力士藉著「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非牟利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使命(Mission Blue)建立「希望點」全球網絡的願景,從而保護關鍵的海洋生態系統。
拯救印度雨林的任務
羅慕路斯・韋德加(Romulus Whitaker)自小喜愛蛇類,並因而決心獻身保護環境,尤其是雨林。
利用原住民的智慧,繪製乍得地區資源地圖,防止與氣候相關的衝突
氣候變化對乍得人民的影響尤其嚴重。以國家命名的全國最大湖泊,有多達3,000萬人賴以為生,竟在兩代間近乎消失無蹤。
通過加強麵粉中的有益成分,根除坦桑尼亞營養不良現象
全球各地每天有多達15,000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足。美國社會企業家菲力斯・布魯克斯-卓治(Felix Brooks-church)就此提出解決方案:一套創新系統,確保貧困社會母親及嬰兒所用的每餐,均具備維持生命的必要營養。
探索並研究世界最北端的洞穴,深入觀察北極氣候變化
英國氣候研究員珍娜・莫絲莉(Gina Moseley)將勇闖探險界的最後障礙之一,繩降至地球最北且未被探索的北極洞穴,尋找過往氣候變化的線索。
跳出舒適區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史碧・李(Spike Lee)選擇指導年輕電影製片人佳奧・貝爾(Kyle Bell),這與美國原住民的經歷不無關係。佳奧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科科高克里克部落鎮(Thlopthlocco Creek Tribal Town),他決心衝破自己的籬籓。
同行旅程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菲莉達・萊(Phyllida Lloyd)與其門生雲妮・韋特(Whitney White)同樣熱愛莎士比亞,並因此結緣。二人的師徒關係發展迅速,她們在探索當今舞台影響力的過程中,更產生深層次的協同效應。
藝術行動主義的特質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嘉莉・美・雲斯(Carrie Mae Weems)及其門生卡美拉・洛迪古斯・翠安娜(Camila Rodríguez Triana)同樣關注種族身份的議題,這促使二人築起深厚聯繫。
激發創意電流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林-曼紐・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在拍攝其電影導演處女作期間,遇上他的門生奧古斯蒂娜・聖馬田(Agustina San Martín)。
於尼泊爾跨喜馬拉雅地區推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本地方案
尼泊爾洪拉喜馬拉雅山區是全球最為野外及偏遠的地域之一。當地民眾正獲邀成為前線保育人員,拯救日漸減少的野生動物,包括雪豹及野生犛牛。
探索並保護印度洋的深海珊瑚礁
馬爾代夫超過100米水深處的暮光層,蘊藏尚未被發現奇妙珊瑚及怪異生物。
拯救神聖的禿鷹
200年前,安地斯禿鷹在安地斯山脈上空自由飛翔,但牠們今天的種群數量卻主要因為人類干涉而大幅下跌。逾30年來,阿根廷生物學家路爾斯・謝高美(Luis Jácome)一直致力拯救這種世上其中一種體型最大的飛行鳥類免於滅絕。
漂浮的雨林
作為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劃的重要合作夥伴,「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此次將目光投向富有傳奇色彩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攜手管理機構馬尾藻海委員會(Sargasso Sea Commission),共同保護這片海域。
推崇蝙蝠的生物學家
蝙蝠在世界各地遭大眾恐懼及仇視。墨西哥生物學家洛迪高・美德因(Rodrigo Medellín)獻身展示這種哺乳類動物,事實上對人類及農業甚有裨益。
亞馬遜的健康報告 -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勞力士支持「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合作夥伴國家地理學會,展開為期兩年的亞馬遜河流域重要研究。
重建印度的受損湖泊
面對急速的城市發展,加上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印度環保主義者阿倫・基舒拿梅菲(Arun Krishnamurthy)號召大眾力量,集合無數年輕義工協助清潔、重整並修復家鄉的湖泊。
印度路上拯救生命
比約殊・泰華利(Piyush Tewari)年前接到求救電話得悉他的表弟死於交通事故,而當時卻沒有途人願意伸出援手,這促使他決心在印度解決這個問題,並自此投身救人行列,在全國以至其他地區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
雀鳥如何拯救森林
瑞士鳥類學家安妮達・施圖德(Anita Studer)在巴西研究棲息其中的豐富鳥類物種,並通過不懈努力與堅持,啟發巴西民眾拯救當地森林,在其第二家鄉改善數以千計人民的生活。
大型含水層遭受威脅
城市與旅遊污染正影響尤卡坦的含水層,損害此區唯一的淡水供應。六位世界首屈一指的洞潛專家,參與「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贊助的兩週探險,在現代史上首次深入這些洞穴,為其繪製地圖並採集天坑的水體樣本。
海洋聖殿
翠綠雨林、碧浪拍岸的幽靜海灘、有趣的潛泳及水肺潛水。實在不難向遊客推介哥斯達黎加奧薩半島作為假日探索之地:國家地理曾形容此處為「地球上生物最密集的地方」。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 改變世界的女性
在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支持下,堅強耐韌的女性正推動世界變得更美好。
地下世界的探險家
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等洞穴學家的多項探索,向科學家及探險家揭示洞穴隱藏的嶄新世界,為未來世代發掘時間寶庫。
非洲的「龜類之父」
湯瑪士・迪亞涅(Tomas Diagne)年輕時已對龜類深感興趣,並致力在祖國塞內加爾和非洲各地研究及保育這些瀕危物種。
雲霧森林的呼喚
來自斯里蘭卡的保育專家路安・佩第亞戈達(Rohan Pethiyagoda)逾20年來,一直鼓勵國民恢復此島國的獨特高地生態系統。這個地區過往滿布迷霧重重的熱帶雨林。
盧旺達振奮人心的優雅雀鳥
奧利維爾・辛基文拿(Olivier Nsengimana)不僅通過教育與遊說工作,將灰冠鶴從盧旺達富有家庭的花園中解救出來,現在更運用有效的野生動物管理計劃,確保這些壯觀雀鳥可以在原棲息地生活。
公平接受眼科檢查
全球有多達10億人患上可治愈的眼部疾病。其中最少三分之一居住在現代眼科診治未能覆蓋的地方,但有賴英國眼科醫生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 Bastawrous)的前瞻項目,這情況正快速改善。
寶拉・卡胡布:捍衛大象權益
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寶拉・卡胡布博士(Dr. Paula Kahumbu)致力保護大象,免受環境變化及偷獵者傷害。
亞速爾群島的鯨魚咖啡店
勞力士藉著「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非牟利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使命(Mission Blue)建立「希望點」全球網絡的願景,從而保護關鍵的海洋生態系統。
柏娜汀・埃瓦里斯托與艾莎・夏露娜・艾達 - 影片
加納作家艾莎・夏露娜・艾達(Ayesha Harruna Attah)現有五部小說著作,她希望為非洲人民撰寫非洲故事,並吸引更廣泛的讀者。布克獎得主作家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為她提供了建立國際職業生涯的建議。
戴安・韋芙絲與Song Yi Jeon - 影片
韓國爵士樂歌手兼作曲家Song Yi Jeon的嗓音迷人,她在2024年EFG倫敦爵士音樂節中表演,結束與五屆格林美獎得主戴安・韋芙絲(Dianne Reeves)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的兩年合作。
建設非洲的獨具形象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蜚聲國際的英籍加納建築師大衛・阿賈耶踏足瑪利林・伊素福的故鄉尼日爾,這成為二人關係的轉捩點。
大衛・阿賈耶與瑪利林・伊素福 - 影片
英籍加納建築導師大衛・阿賈耶爵士(Sir David Adjaye)與來自尼日爾的門生瑪利林・伊素福(Mariam Issoufou),均深信建築可以推動改變,致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為此,卡馬拉在祖國首都尼亞美設計大型文化中心。
寶貴傳承 - 影片
逾二十年前,生物聲學家米歇爾・安德烈(Michel André)與已故的巴西保育專家荷西・馬斯奧・艾爾斯(José Márcio Ayres)透過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互相認識。
鏡頭下的世界 - 影片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保護地球・恒動不息」亞馬遜探險計劃的七支隊伍花上兩年時間研究亞馬遜河流域,深入了解這個支持全球最大雨林的複雜水循環系統。
「非洲大脊樑」考察:卡賽河 - 第1集
作為「非洲大脊樑」(Great Spine of Africa)考察的一部分,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合作夥伴兼國家地理探險家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展開一段與眾不同的旅程。
「非洲大脊樑」考察:卡賽河 - 第2集
作為「非洲大脊樑」(Great Spine of Africa)考察的一部分,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畫(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合作夥伴兼國家地理探險家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與團隊從安哥拉高地(Angolan Highlands)走至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境,記錄這些未經探索水道的生態系統,期間遇上河馬、鱷魚及急流。
潔西・諾曼與蘇珊・普拉茲 - 影片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音樂),2004至2005年度
極地、山脈及森林時刻 - 影片
自1930年代起,我們一直支持世界上最勇敢無畏的探險家,約七十年前更為首支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探險隊配備腕錶。
深度合作 - 影片
隨著瓜德魯普(Guadeloupe)中光層考察活動的結束,「極地之下」(Under The Pole)亦成功完成了「深海生物」(DEEPLIFE)的首個階段,研究北冰洋、溫帶及熱帶水域的海洋生物森林。
普及深海研究 - 影片
亞速爾群島深海研究組(Azores Deep-Sea Research group,簡稱ADSR)致力令深海探索更普及。
跨代傳承藝術傳統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 影片
2002年,勞力士創立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鼓勵傳承藝術傳統。
藉敲擊樂連繫兩地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馬古斯・吉爾摩的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導師是薩克・胡辛,談起這位傳奇鼓手,吉爾摩說:「他是我心目中的智者。他真的很像尤達。」
塑造未來的電影製作人
勞力士深信,力求卓越的精神必須薪火相傳。
Rolex.org -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旨在推動全球文化發展,確保世界藝術傳統得以代代相傳。
賈樟柯與拉斐爾・曼紐 - 影片
新晉的菲律賓電影製片人拉斐爾・曼紐(Rafael Manuel)透過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與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展開為期兩年的合作。
藍色使命:珀尼達島「希望點」 - 第1集
「藍色使命」(Mission Blue)「希望點」(Hope Spot)大使麗莉・德祖瀚尼(Rili Djohani)及威拉・桑佳亞(Wira Sanjaya)與峇里島的社區緊密合作,保護部分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珊瑚礁。
藍色使命:珀尼達島「希望點」 - 第2集
珀尼達島海洋保護區位於印尼峇里島南部以外,保護超過20,000公頃的珊瑚礁、紅樹林及海草草甸。
史碧・李與佳奧・貝爾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 影片
史碧・李(Spike Lee)堪為當代最具社會意識的電影製作人,他選擇指導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科科高克里克(Thlopthlocco Creek)部落鎮的年輕電影製片人佳奧・貝爾(Kyle Bell),協助貝爾拓展界限,製作出更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
林-曼紐・米蘭達與奧古斯蒂娜・聖馬田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 影片
作為2020至2022年度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的一部分,林-曼紐・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繼多部獲獎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和《狂舞紐約》(In the Heights)後,開始拍攝其電影導演處女作,並在期間遇上其與門生阿根廷電影製作人奧古斯蒂娜・聖馬田(Agustina San Martín)。
菲莉達・萊與雲妮・韋特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 影片
菲莉達・萊(Phyllida Lloyd)與其門生雲妮・韋特(Whitney White)愛同樣熱愛莎士比亞、音樂及闡述女性故事。萊是一位以倫敦為基地的導演,其全球大熱作品包括音樂劇兼電影《媽媽咪呀!》(Mamma Mia),她與美國導演、演員及音樂家韋特通過2020至2022年度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建立密切關係。
嘉莉・美・雲斯與卡美拉・洛迪古斯・翠安娜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 影片
嘉莉・美・雲斯(Carrie Mae Weems)選擇卡美拉・洛迪古斯・翠安娜(Camila Rodríguez Triana)作為2020至2022年度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門生,儘管這位年輕的哥倫比亞視覺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和世界,她們二人卻有著深厚連繫。
最近的師徒組合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 影片
2020至2022年度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讓年青藝術新秀有機會與所屬領域的國際著名導師合作。
尋回過去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透過畫作和影片,發掘被遺忘的越南歷史。她從紐約藝術家及導師鍾・祖娜絲(Joan Jonas)身上汲取靈感,克服在越南任職藝術家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身兼多職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羅拔・利柏殊(Robert Lepage)與門生馬提亞斯・安佩雷斯(Matías Umpierrez)是藝術上的靈魂夥伴,他們拒絕被角色定型,故從不同界別借鑑,締造出不拘一格、特立獨行的作品。
正確音調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日裔秘魯作曲家寶芝・佐佐木(Pauchi Sasaki)與菲力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惺惺相惜,這位前衛的作曲家與佐佐木分享畢生經驗,其音樂充分體現了人性的一面。
殖民心靈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米雅・哥圖(Mia Couto)與門生胡利安・福克斯(Julián Fuks)的密切關係,源於彼此明暸流亡生活的感受,福克斯希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由家族歷史通向創作世界。
魔幻大師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墨西哥導演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ón)的最新電影充滿神秘色彩,然而他很樂意與門生柴坦亞・塔哈尼(Chaitanya Tamhane)分享箇中秘密。
自由舞動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南非舞蹈家朗迪慧・高莎(Londiwe Khoza)闖進以色列編舞家奧哈・勒赫林(Ohad Naharin)的破格世界,在短短一年間,她演繹舞蹈的能力亦產生了微妙變化。
建築思潮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大衛・齊柏菲爵士(Sir David Chipperfield)與他的瑞士門生西蒙・奇斯(Simon Kretz)並未有在指導年間合作設計大樓,而是決定探討規劃方式如何塑造城市,以及傳達市民的期望。
攜手追求卓越愛爾蘭文學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作家柯姆・托賓說:「我們暢所欲言,猶勝親人。」
逐步轉變 -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
胡迪亞・杜妮笑容滿面地說:「若要用一個字詞來總結過去兩年的經驗,那肯定是『轉變』。」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簡介
勞力士創藝指導計劃旨在推動全球文化發展,確保世界藝術傳統得以代代相傳。
藍色使命:白馬群島「希望點」 - 第1集
「柬埔寨海洋保護」組織(Marine Conservation Cambodia)創立於2008年,並自2016年起一直放置人工魚礁,修復白馬群島(Kep Archipelago)周圍枯竭的海床。
藍色使命:白馬群島「希望點」 - 第2集
自2016年起,「柬埔寨海洋保護」組織(Marine Conservation Cambodia)在當地社區的協助下,在「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白馬群島(Kep Archipelago)「希望點」(Hope Spot)放置超過300個人工魚礁。
宣言 -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自創立之初,勞力士始終不懈追求卓越,而作為此宗旨的一部分,品牌亦致力於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劉少創 - 第3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讓劉少創能夠擴大項目規模,以追蹤監測更多野生駱駝。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劉少創 - 第2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劉少創利用追蹤頸圈及遙感技術,監測野生駱駝在戈壁沙漠的活動。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劉少創 - 第1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劉少創正運用現代技術,拯救一種古老物種。野生駱駝早在數千年前已橫越蒙古及中國廣闊的戈壁沙漠,如今卻成為極度瀕危的物種。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貝絲・高依姬 - 第1集
企業家貝絲・高依姬(Beth Koigi)在肯亞利穆魯成長,四周濕地翠綠,而且山區雨量充足。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貝絲・高依姬 - 第2集
大氣層的含水量比全球所有河流的總及高出六倍。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貝絲・高依姬 - 第3集
作為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貝絲・高依姬(Beth Koigi)正擴大其項目規模,將太陽能空氣取水系統推廣至遠離水電網絡的社區。
未知水域 - 影片
澳洲世界遺產區寧格魯珊瑚海岸(Ningaloo Coast)的碧波之下,是全球最大型的珊瑚裙礁。
2024年勞力士國家地理年度探險家獎得主 - 費南度・杜希略 - 影片
哥倫比亞海洋生物學家費南度・杜希略(Fernando Trujillo)致力保護亞馬遜粉紅江豚及牠們棲息的河流系統。
海洋時刻 - 影片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康斯坦丁諾・奧卡・丘塔斯 - 第1集
生物學家康斯坦丁諾・奧卡・丘塔斯(Constantino Aucca Chutas)是克丘亞農民的後裔。三十年前,當他目睹秘魯森林因不受控制的伐木、野火及土地販運而遭受破壞時,頓感責無旁貸,決心採取行動。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康斯坦丁諾・奧卡・丘塔斯 - 第2集
安地斯高地龍鱗樹森林是此地區的主要供水來源,由安地斯山脈延伸至亞馬遜河流域。森林生長在海拔5000米的高處,不僅能減少水土流失,以及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更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天然「水塔」。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康斯坦丁諾・奧卡・丘塔斯 - 第3集
作為其大規模重新造林計劃的一環,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康斯坦丁諾・奧卡・丘塔斯(Constantino Aucca Chutas)動員安地斯地區各處數以千計的村民。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英薩・干尼 - 第3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英薩・干尼(Inza Koné)致力於人類與自然共存,並保護象牙海岸僅存的古老雨林之一──塔諾埃-埃伊(Tanoé-Ehy)。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英薩・干尼 - 第2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英薩・干尼(Inza Koné),藉著海牙海岸原盜獵者的專業知識,改變西非部分最瀕危靈長類物種的命運。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英薩・干尼 - 第1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英薩・干尼(Inza Koné),正在保護象牙海岸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塔諾埃-埃伊(Tanoé-Ehy)。此森林生機盎然,並棲息著不少特有物種。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 - 第3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Denica Riadini-Flesch)在村莊建立工藝學校,提升印尼農村社區的力量。她成立創新的「從農場到衣櫥」社會企業SukkhaCitta,教授原住民農耕及紡織技術,同時亦為印尼各地的女性提供就業及合理工資。工匠可以在村莊工作,收入平均增長60%。此外,公司亦會向其他創業女性提供贈款及小額信貸。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 - 第2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Denica Riadini-Flesch)正展示以女性及自然為本的創業與創新工作的成效。其服裝品牌SukkhaCitta,正協助農村女手藝人振興和重新學習傳統的永續農耕及紡織製造技術。迄今,超過1,400人在計劃下受惠,包括農民、織工師傅及裁縫。由此,貧瘠的土壤得以恢復,同時亦防止有毒染料流入,讓民眾與地球重新建立連繫。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 - 第1集
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丹妮卡・莉亞汀尼-費雪(Denica Riadini-Flesch)改革服裝供應鏈,從而提升印尼農村女手藝人的力量。藉著其「從農場到衣櫥」服裝品牌SukkhaCitta,這位社會企業家正振興原住民習俗及恢復土壤,同時為農村社區的社會及經濟帶來改變。其工作體現勞力士大獎的精神。此獎項是「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的一部分。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一直支持傑出人士,通過不同創新項目改善生活,為後代保育自然及文化遺產。
土壤之中 - 影片
三位國家地理探險家在亞馬遜河流域,評估受人類活動影響區域的健康狀況。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他們正在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恢復這些退化的土地。
安地斯之巔 - 影片
在勞力士及國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氣候科學家兼探險家碧加・佩利(Baker Perry)與湯・馬修斯(Tom Matthews)冒著暴風雪及零下的嚴寒,在秘魯最高峰之一安裝先進的氣象站。
茹魯阿河 - 影片
勞力士支持「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合作夥伴國家地理學會,在亞馬遜河流域進行一系列開創性探險及科學研究。
從安地斯山脈到大西洋 - 影片
聞名遐邇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及攝影師湯瑪斯・帕斯查克(Thomas Peschak)以畢生精力記錄遼闊海洋及水底世界的綺麗風光。
艱鉅探索旅程
基斯廷・當路素(Cristian Donoso)是南美最傑出的探險家之一,他曾帶領探索團隊涉足巴塔哥尼亞(Patagonia)荒野以及其他不毛之地,並於探險過程中同時記錄珍貴的氣候特徵與歷史遺跡。
安地斯標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阿根廷生物學家諾拔圖・路爾斯・謝高美(Norberto Luis Jácome)成功拯救瀕臨滅絕的安地斯禿鷹,讓這種雄偉鳥類繼續在南美地區生活。
汲取教訓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澤農・波費迪奧・哥梅利・阿帕薩(Zenón Porfidio Gomel Apaza)在大學修讀現代農業技術,但他未有投身相應的工作領域,反而轉向古老農業傳統,為祖國的安地斯社區帶來變革。
自然力量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近30年來,瑪利亞・伊麗莎・曼特卡・奧尼亞蒂(Maria Eliza Manteca Oñate)竭力修補厄瓜多爾安地斯山脈(Ecuadorian Andes)的環境破壞,游說農民以不傷土壤的方式耕作謀生。
河口的紅樹林 - 影片
國家地理探險家安哲羅・班納甸奴(Angelo Bernardino)與瑪嘉烈・歐華(Margaret Owuor)克服風暴、蚊子及湧潮,了解世上最鮮為人知的生態系統之一:亞馬遜河口的紅樹林。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 -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攜手探索及保護地球的夥伴
洪水森林
亞馬遜濕地的適應力取決於季節性洪水的規律。
啟發人心的冒險 - 環境保護
勞力士探險世界
深海探索24小時 - 環境保護
深海探索24小時
浩瀚希望
自1982年擔任勞力士代言人的海洋生物學家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逾四十年來一直是深海探索的先鋒。她以探索、研究及保護地球海洋為己任。如今,她通過自己創立的「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爭取公眾對保衛海洋「希望點」(Hope Spots)的支持。
恒久支持探險活動
勞力士歷史與探險歷程相應生輝,共同見證了上個世紀部分重大探險。蠔式腕錶曾登上世界最高峰,也曾潛入海底最深處,一代又一代勇於開拓的探險家見證了蠔式腕錶在嚴酷條件下的精準可靠。
雲霧森林 - 影片
作為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保護地球・恒動不息」亞馬遜探險計劃的一部分,克丘亞生物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露芙梅莉・碧高・華卡亞(Ruthmery Pillco Huarcaya)正尋找安地斯熊,這種熊的品種有助恢復亞馬遜河流域的水源──雲霧森林。
亞馬遜支流 - 影片
費南度・杜希略(Fernando Trujillo)與瑪麗亞・珍美娜・華達拉瑪(María Jimena Valderrama)深深被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可愛江豚所吸引。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及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支持下,他們展開最新的國際研究,了解江豚的健康狀況及棲息地,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確保尼日利亞的食物供應 - 影片
2010年,尼日利亞社會企業家利亞米卡・艾古奥努(Nnaemeka Ikegwuonu)成立廣播電台,為小農提供建議,藉此獲頒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細述地球故事
加拿大攝影師兼電影製作人保羅・尼克蘭(Paul Nicklen)致力保護極地及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他將繼續以令人歎為觀止的照片提高世人的意識,了解棲息在這些生態系統的生物所面對的威脅,並鼓勵人們採取行動進行保護。
「非洲大脊樑」探險:隆圭本古河 - 第3集
探險家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與其團隊展開一系列開創性的探險,路程相當於環球旅行,以尋找新物種及奠定非洲大河的生態基準。他們的首次旅程是沿贊比西河支流,從偏遠的安哥拉高地前往贊比亞邊境。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提高生態恢復力,保護數百萬人和無數獨特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水域。
「非洲大脊樑」探險:隆圭本古河 - 第2集
贊比西河是世界自然奇觀之一——維多利亞瀑布的所在地,亦是六個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之源。國家地理探險家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與其團隊從偏遠的安哥拉高地出發,行走900多公里,深入了解此非凡水道的健康。這是「非洲脊梁」探險的首項考察活動,有助建立生態基準,揭示非洲大河的變化。
「非洲大脊樑」探險:隆圭本古河 - 第1集
保育專家兼國家地理研究員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率領探險隊進入偏遠的安哥拉荒野,加深對數百萬人賴以生存的贊比西河的科學認識。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於保護這些重要水道,免受氣候變化影響。
採取行動保護海洋 - 影片
姬絲汀娜・米達麥亞(Cristina Mittermeier)是保育攝影的先驅。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她繼續拍攝工作,希望引起人們對海洋更廣泛地關注,並鼓勵世人保護海洋。
發出醫學警告的手部貼片
自研發無痛疫苗貼片後,澳洲科學家馬克・肯德爾(Mark Kendall)現正設計穿戴式微型裝置,為遭遇心臟病發作等醫學問題的病人發出預先警號。
協助癱瘓者再次行走
對科學家格雷戈爾・古亭而言,背傷不再是行走的障礙。探索他的神經修復「橋樑」如何協助癱瘓者再次行走。
Rolex.org - 科學
五個世代以來,精密科學啟發勞力士天文台認證腕錶的研發。當品牌以科學角度理解時間及材質、兩者的起源與相互的配合時,精確繫於其中。
洪水森林 - 影片
亞馬遜森林的未來是怎樣? 植物生態學家茱莉亞・泰華利斯(Julia Tavares)與數碼生態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泰亞高・施華(Thiago Silva),攜手展開探險之旅,前往世上最大雨林的中心處。
癱瘓治療的未來 - 影片
全球約二千萬人罹患脊髓損傷,對他們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哥倫比亞亞馬遜的秘密 - 影片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與科學家及原住民團隊,進入哥倫比亞莫諾喬亞(Monochoa)地區中被遺忘的洞穴,發現了非凡的科學寶庫。
探索巴塔哥尼亞峽灣的水底森林
發掘科學界前所未知的新物種,只是海洋學家雲妮・豪澤曼(Vreni Häussermann)保護巴塔哥尼亞峽灣野生水域的其中一項理據。
極地之下:「深海生物」 - 加那利群島考察活動
加那利群島之一的蘭薩羅特島離岸處,茂密的黑珊瑚森林在陰暗的海洋暮光帶茁壯成長。這些海洋動物森林位於水深30至200米處,極難進行研究。
藍色使命:馬爾佩洛島「希望點」 - 第2集
博物學家兼職業潛水員珊迪娜・貝蘇度(Sandra Bessudo)數十年來,一直致力保育哥倫比亞海岸以外,馬爾佩洛島附近的海洋生物。
藍色使命:馬爾佩洛島「希望點」 - 第1集
馬爾佩洛島的水域距離哥倫比亞海岸數百公里,此處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守護地球的藍色心臟
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運用科學了解世界環境挑戰的先驅之士,尋找方法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尤其是受到多方威脅的海洋。
透過電子「耳朵」聆聽全球雨林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杜化・韋特正在為科學家提供研究雨林野生生物族群健康的嶄新方式。探索舊有技術如何成就創新保育方案。
憑藉珠穆朗瑪峰探測設備深入研究氣候變化
2019年5月,國家地理參與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成功率領考察團隊在珠穆朗瑪峰設立世界海拔最高的氣象站。
珠穆朗瑪峰文化中心
艾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與丹星・諾基(Tenzing Norgay)於七十年前登上世界最高峰,創下人類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壯舉。
達華・楊祖・雪巴:引領登山之路 - 第2集
達華・楊祖・雪巴(Dawa Yangzum Sherpa)出身於尼泊爾鄉村,歷經艱辛才成為現在的精英專業登山家。攀登過部分全球最高峰後,她明白到自己需要協助下一代的尼泊爾女孩取得同樣成就。達華・楊祖專為女性開設的高海拔岩石及冰雪攀登課程獲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支持,其學生了解到只要掌握技術、專注致誌及努力堅持,便能夠征服任何難關。
達華・楊祖・雪巴:引領登山之路 - 第1集
2012年,達華・楊祖・雪巴(Dawa Yangzum Sherpa)以21歲之齡登上珠峰。此後,她亦征服被稱為「野蠻巨峰」的喬戈里峰,成為精英登山家。現在,她正致力改革此運動。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她專為女性開設訓練高海拔攀登的課程,證明女性的力量與熱忱足以登上世界最高峰。
「珊瑚園丁」:復育珊瑚礁 - 第3集
「珊瑚園丁」(Coral Gardeners)的團隊放眼未來。除了每年種植更多珊瑚外,組織亦正在研發ReefOS,這款人工智能平台具備自動傳感器及攝錄鏡頭。它能夠監測珊瑚養殖場及珊瑚礁,並跟踪復育進度。組織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型且技術最先進的珊瑚復育項目」。
「珊瑚園丁」:復育珊瑚礁 - 第2集
自2017年起,「珊瑚園丁」(Coral Gardeners)已修復及監測超過30,000棵珊瑚。創辦人提圖安・伯尼葛(Titouan Bernicot)雖然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海洋生物學培訓,但他的一生均圍繞著珊瑚。組織招募專家及熱心人士協助。由此,團隊每年均會微調工作方式,並種植更多珊瑚。期間組織一直講述「珊瑚礁的故事」,成功觸達全球2億多人。
「珊瑚園丁」:復育珊瑚礁 - 第1集
提圖安・伯尼葛(Titouan Bernicot)於16歲時,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居住的島嶼水域衝浪,此經歷令他眼界大開,因而決心保護心愛的珊瑚礁。他成立「珊瑚園丁」(Coral Gardeners),在島上與兒時好友一同展開珊瑚修復的工作。時至今天,這些「海的孩子」正啟發全球攜手捍衛珊瑚礁。
以最頑強的珊瑚拯救珊瑚礁
海洋生物學家愛瑪・甘普銳意尋找世上最頑强的珊瑚。探索她如何計劃拯救珊瑚礁,免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監察海洋
史丹福大學教授芭芭拉・卜洛克(Barbara Block)現正追蹤海洋頂級捕食動物,探索牠們的生活奧秘和生存前景。
細聽地球
繼研發避免船隻與鯨魚相撞的水底系統後,生物聲學家米歇爾・安德烈(Michel André)擴大其項目範圍,著手建立麥克風網絡,監測地球的各種聲音,以及威脅大自然的警號。
發掘隱世寶藏 - 影片
意大利北部樓房林立的海岸不遠處,棲息著鯨魚及海豚。每天在天氣許可下,「鯨魚座」(Menkab)團隊均會出海,對這些生物進行重要的研究,並致力引起大眾關注此備受忽略的棲息地。
湯普金斯自然保護組織:「智利復野」與「阿根廷復野」 - 第3集
在阿根廷科連特斯的「金剛鸚鵡小學堂」中,獲救的籠鳥會學習如何在野外生存。當「學員」準備好後,「阿根廷復野」(Rewilding Argentina)團隊將放歸牠們到自然棲息地,恢復牠們播種子的工作。金剛鸚鵡只是重新引入此區,以鼓勵其他野生動物回歸,並重建生態系統的主要物種之一。
湯普金斯自然保護組織:「智利復野」與「阿根廷復野」 - 第2集
自從巴塔哥尼亞草原成立國家公園後,「智利復野」(Rewilding Chile)一直致力重新引入本土動植物。團隊的第一步是拆除數百公里的圍欄,這些圍欄把土地劃分成不同區域,目的是防止動物自由活動。現在,數個物種開始繁衍,例如是瀕危的巴塔哥尼亞馬駝鹿,有助為未來建立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
湯普金斯自然保護組織:「智利復野」與「阿根廷復野」 - 第1集
三十年前,姬絲汀・湯普金斯(Kristine Tompkins)與道格拉斯・湯普金斯(Douglas Tompkins)毅然離開企業界,轉而展開保育工作。時至今天,湯普金斯自然保護組織(Tompkins Conservation)的先驅工作,通過子組織「智利復野」(Rewilding Chile)及「阿根廷復野」(Rewilding Argentina)繼續。他們的目標是恢復及重建自然世界。
可持續地共同生活
勞力士自2014年第四度支持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這不僅是勞力士對藝術及文化領域承諾的一部分,此活動亦匯聚各種反映時代變革的構思。
守護南美洲大查科地區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大查科地區是南美洲絕無僅有的野生境地,但其生態系統正不斷惡化。保育生物學家愛麗卡・古拿(Erika Cuéllar)向當地居民提供培訓,以保護此地非凡的生物多樣性。
拯救全球受威脅的企鵝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巴勃羅・嘉西亞・波波羅格魯正研究全球企鵝,規劃相關保育方案。探索本地社區參與計劃,如何拯救這些海鳥。
亞馬遜的保育傳承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已故的荷西・馬斯奧・艾爾斯(José Márcio Ayres)畢生致力保護亞馬遜森林,並致力改善土著生活環境。
哥連・戴維斯爵士與約瑟夫・卡巴葉・多明尼克 - 影片
國際知名指揮家哥連・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已故)認為「不應控制管弦樂團,而是讓事情自然發生」。指揮家需要充足準備及深厚文化意識,這亦是哥連・戴維斯爵士向天資聰穎的西班牙門生約瑟夫・卡巴葉・多明尼克(Josep Caballé Domenech)所傳授的寶貴一課。
阿爾瓦羅・西薩與沙哈・阿里凱雅爾
葡萄牙建築大師阿爾瓦羅・西薩(Álvaro Siza)認為他的行業並非複製過去的設計。其門生沙哈・阿里凱雅爾(Sahel Alhiyari)表示:「對西薩來說……這有著更深意思。」 阿里・凱雅爾解釋:「建築是人類生存的同義詞。就如第二層肌膚,密不可分。」 ’’”
深海之星
瀕危滅絕的鯨鯊是世上體型最大的魚類,科學界以往對牠的認識相當有限,直至澳洲海洋科學家畢・諾文(Brad Norman)開始運用美國太空總署的演算法,辨別每條鯨鯊。
汪洋中的溫馴巨獸
凱思婷・福斯貝(Kerstin Forsberg)努力保育巨型魔鬼魚(manta ray)免受威脅,並與當地團體合作,提高民眾對這些溫馴巨獸的保育意識及關注,同時協助漁民藉生態旅遊另覓生計。
卡普雷拉峽谷的非凡海洋生物 - 影片
地中海卡普雷拉峽谷的水域棲息著鯨魚、海豚及僧海豹等瀕危動物。同一片海洋基金會(One Ocean Foundation)的研究員正運用水底錄音機及環境DNA了解此生態系統。這對保護此水域至關重要。
在融化的浮冰下
當人類征服北極一世紀後,勞力士極地之下深海探險活動團隊再開嶄新領域:深海。2010年展開的勞力士極地之下深海探險活動(Deepsea Under The Pole by Rolex)為一項開創性探險計劃,旨在了解更多有關北極的水底環境。探險過程需要在這個地球上最嚴苛的環境中步行滑雪和水肺潛水,八位團隊成員進行科學研究,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洛根山探險 - 第1集
在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山頂的冰層深處,埋藏著地球數千年間氣候及大氣層變化的線索。科學家兼高海拔登山家艾莉森・姬絲蒂愛諾(Alison Criscitiello),帶領勞力士與國家地理「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洛根山探險隊,收集這些揭示昔日氣候的冰芯。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我們了解過去氣候的變化,以及它們對未來的影響。
極地之下:「深海生物」 - 斯瓦巴群島考察活動 - 第2集
極地之下探險家潛入北冰洋時,面對艱鉅的挑戰。不僅是冰冷得刺痛的海水,寒冷的氣溫亦會令裝備勞損。北極潛水雖然考驗著探險家周全的準備和良好的心態,卻同時也蘊藏著無窮探索和發現的可能。作為由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的「深海生物」計劃的一部分,團隊在斯瓦巴群島海岸附近的北極地區發現了首個海洋動物森林。
極地之下:「深海生物」 - 斯瓦巴群島考察活動 - 第1集
儘管海洋冰層因氣候變化而有所退卻,但我們仍然對大西洋的生態系統認識甚淺。為了解更多,極地之下探險活動的傑斯蘭・巴鐸(Ghislain Bardout)與艾曼妞・佩里-巴鐸(Emmanuelle Périé-Bardout)在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下,率領探險隊前往斯瓦巴群島。探險家潛入冰冷的海洋中,尋找海洋生物森林。這些生態系統對地球生物的重要堪比陸地上的森林,然而人類對其認識不深。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洛根山探險 - 第2集
<p data-pm-slice="1 1 ['bulletList',null,'listItem',null]">在「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洛根山探險,國家地理探險家艾莉森・姬絲蒂愛諾(Alison Criscitiello)與團隊,登上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的山頂,其後花上兩週時間鑽入冰層。團隊每一米收集一個冰芯樣本,他們相信由此可以追溯地球30,000年前的歷史。現在回到實驗室後,姬絲蒂愛諾與同事正仔細地切割、成像及處理冰芯樣本,以揭示過去及未來氣候的新線索。</p>
勞力士與國家地理:「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洛根山探險 - 第1集
在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山頂的冰層深處,埋藏著地球數千年間氣候及大氣層變化的線索。科學家兼高海拔登山家艾莉森・姬絲蒂愛諾(Alison Criscitiello),帶領勞力士與國家地理「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洛根山探險隊,收集這些揭示昔日氣候的冰芯。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我們了解過去氣候的變化,以及它們對未來的影響。
藍色使命: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 - 第3集
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曼努埃爾・耶佩茲(Manuel Yépez)曾捕獵及販賣鯊魚。現在,他是兩位藍色使命(Mission Blue)加拉帕戈斯群島“希望點”(Hope Spot)大使之一,致力記錄、採樣及分發有關多樣海洋生物的資訊。通過與耶佩茲等漁民合作,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和藍色使命銳意保護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物多樣性,並在過程中薪火相傳。
推動探險的合作計劃 - 環境保護
勞力士和國家地理攜手鼓勵並協助新一代探險家。
2019年勞力士國家地理年度探險家獎 - 奧卡萬戈野外計劃團隊
勞力士國家地理年度探險家獎(Rolex 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 of the Year)旨在表揚竭力保護地球的探險家,他們關注各種重要議題、積極探索發現並直面地球所面臨的挑戰。
深入瞭解 - 影片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在融冰高峰期,帶領科學家團隊開展危險的突破性探險,深入瑞士高納冰川(Gorner Glacier)之下的洞穴。此行目的為探索融冰如何從內部導致冰川消失。團隊運用先進的防撞無人機建立洞穴三維模型。他們深入探索高納冰川內的神秘洞穴,此項發現將有助於預測冰川的未來。
藍色使命: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 - 第2集
藍色使命(Mission Blue)一直協助追踪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的動物,並分析它們在群島周圍的健康狀況。通過這項工作,傳奇海洋學家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與科學家團隊加深了解加拉帕戈斯群島與地球其他地區的連通性,包括發現並確認科學界全新的DNA序列。
藍色使命: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 - 第1集
「樹立海洋思維」。為了保護加拉帕戈斯群島海洋保護區,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與其藍色使命(Mission Blue)團隊領導開創性的考察,以評估海洋受保護近25年後的健康狀況。考察結果或會成為保護地球的藍圖。
保護地球的計劃
近一世紀以來,作為探索活動的可靠夥伴,勞力士天文台認證腕錶伴隨探險家和冒險家深入地球最荒涼嚴酷的地域。不論是海洋最深處、世界之巔、最偏遠的洞窟或最人跡罕至的極地,勞力士腕錶依然能夠準確計時,為增進人類知識作出貢獻。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 印度的自學環保主義者 - 影片
羅慕路斯・韋德加(Romulus Whitaker)從小喜愛爬蟲類動物,特別是眼鏡蛇王,繼而在居住國印度展開長達六十載的環境保護工作。
減少印度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保育專家姬麗緹・卡蘭思正致力減少印度野生動物與人類間的衝突。探索她如何令保育專家與社區之間彼此信任。
印度的潔淨發展計劃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印度保育專家阿倫・基舒拿梅菲(Arun Krishnamurthy)毅然辭去Google的厚職,向重振環境的夢想進發,並鼓勵不同社區重建受污染的城市湖泊。
印度的破格保育分子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羅慕路斯・韋德加(Romulus Whitaker)熱愛自然世界,起初他投身於保育爬蟲動物,後來致力建立研究站網絡以保育印度的熱帶雨林。
希望之糧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福尼奧米(Fonio)是西非常見穀物,美味健康。然而世代以來,生產這種穀物的缺點,便是需要花上大量時間搗碎和篩選,為其去殼。而山努斯・戴亞傑迪(Sanoussi Diakité)所發明的機器,便能夠大大縮減去殼時間。
農場無線電台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雖然尼日利亞是非洲當中人口和經濟均最具規模的的城市,但貧窮問題令鄉郊小農僅能勉強糊口。幸而,利亞米卡・艾古奥努(Nnaemeka Ikegwuonu)及其電台網絡讓農民得以學習提高農產收入的方式。
永續之音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對瑪莎・魯伊茲・哥素(Martha Ruiz Corzo)而言,保護環境與改善基層經濟狀況息息相關,她在墨西哥中部的山區成功實踐這理念。
歇止撒哈拉沙漠的擴張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莎拉・杜美(Sarah Toumi)重返其父親的故鄉突尼西亞,決志修復受沙漠化威脅的耕地,並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方式,舒緩當地貧窮的境況。
利用原住民的智慧,繪製乍得地區資源地圖,防止與氣候相關的衝突 - 影片
氣候變化對乍得人民的影響尤其嚴重。以國家命名的全國最大湖泊,有多達3,000萬人賴以為生,竟在兩代間近乎消失無蹤。對氣候變化兼原住民權益倡議人軒杜・奧瑪露・伊芭謙(Hindou Oumarou Ibrahim)而言,此慘況讓其人民團結起來,以非一般的繪製地圖方式,共同解決這個危機。
吉爾伯托・吉爾與蒂娜・艾爾維迪迪
對埃及歌手蒂娜・艾爾維迪迪(Dina Elwedidi)及其導師兼巴西音樂明星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而言,文化差異無礙指導成效,反而恰恰相反。吉爾說:「她希望體驗埃及與巴西之間的磨合。」
通過加強麵粉中的有益成分,根除坦桑尼亞營養不良現象 - 影片
全球各地每天有多達15,000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足。美國社會企業家菲力斯・布魯克斯-卓治(Felix Brooks-church)就此提出解決方案:一套創新系統,確保貧困社會母親及嬰兒所用的每餐,均具備維持生命的必要營養。他的項目為坦桑尼亞的兒童帶來新生命與希望,成為世界先例。
潛入海底盡處
2012年3月26日,電影製作人及探險家占士・金馬倫創下單人深潛紀錄,乘坐深海挑戰者號潛水器深入太平洋以下10,908米(35,787呎),抵達世界最深處。
探索並研究世界最北端的洞穴,深入觀察北極氣候變化 - 影片
英國氣候研究員珍娜・莫絲莉(Gina Moseley)將勇闖探險界的最後障礙之一,繩降至地球最北且未被探索的北極洞穴,尋找過往氣候變化的線索。這項全球首辦的探險活動,旨在揭示極地暖化對人類構成的危機。兩極現在的暖化速度為其他地方的兩倍,或會淹沒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
威廉・科西與桑吉加
現代舞先鋒威廉・科西(William Forsythe)深信芭蕾舞「不應停留在19世紀」。其前衛理念與擁有藏族血統的桑吉加(Sang Jijia)不謀而合,這位天資聰慧的中國舞者亦成為科西的完美門生。科西說:「桑吉加好像未受污染的水源,清澈流動。」
於尼泊爾跨喜馬拉雅地區推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本地方案 - 影片
尼泊爾洪拉喜馬拉雅山區是全球最為野外及偏遠的地域之一。當地民眾正獲邀成為前線保育人員,拯救日漸減少的野生動物,包括雪豹及野生犛牛。推行此項目的便是年青生態學家仁增・潘祝・拉馬(Rinzin Phunjok Lama),他深信只有當地人民才有決心及知識,真正推動改變。
海洋噪音敲響警號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生物聲學家米歇爾・安德烈(Michel André)蒐集的證據顯示,人類活動對海洋造成的紛擾與日俱增,嚴重損害海洋生態。
探索並保護印度洋的深海珊瑚礁 - 影片
馬爾代夫超過100米水深處的暮光層,蘊藏尚未被發現奇妙珊瑚及怪異生物。在開創性潛水探險中,魚類研究專家路爾斯・洛查(Luiz Rocha)計劃探索這些深海珊瑚礁,尋找及記錄全新物種,並提倡保育措施。
拯救神聖的禿鷹 - 影片
阿根廷生物學家兼1996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路爾斯・謝高美(Luis Jácome),自幼喜歡祖國山川,以及在上空翱翔的禿鷹。他清楚這些壯觀而神聖的鳥類所具有的生態價值,以及面臨的滅絕危機。
勞力士與藍色使命 -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 影片
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支持運用科學了解世界環境挑戰的先驅之士,尋找方法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尤其是受到多方威脅的海洋。
藍色使命
勞力士與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的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合作,攜手守護地球的海洋環境。自2009年,藍色使命一直在世界各地建立「希望點」(Hope Spot)網絡,捍衛這些地球藍色心臟的海洋生物豐富之地。
推崇蝙蝠的生物學家 - 影片
2008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洛迪高・美德因(Rodrigo Medellin)多年來對蝙蝠情有獨鍾,過去40年來一直致力保護這種受大眾懼怕的哺乳動物,並推廣它們在害蟲控制、播種及授粉方面的重要角色。
艾方素・卡朗與柴坦亞・塔哈尼 - 影片
對印度門生柴坦亞・塔哈尼(Chaitanya Tamhane)而言,親獲奧斯卡得獎導演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ón)指導,就如中獎般幸運。他形容這位導師的電影製作以圖像為基礎,像在「看魔術」。塔哈尼亦指他對電影的處理從此不一樣。
Rolex.org - 藝術
文化流傳──勞力士深明成就卓越需假以時日。因此,我們致力支持為其藝術領域突破界限的傑出人士及團體,讓新一代藝術家得以一展所長。
勞力士深海挑戰 - 與占士・金馬倫攜手十載 - 影片
十年前的2012年3月26日,勞力士代言人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深入太平洋以下10,908米(35,787呎)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創下首個單人潛進海洋最深處的紀錄,締造歷史。
重建印度的受損湖泊 - 影片
2012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阿倫・基舒拿梅菲(Arun Krishnamurthy)從小立志恢復和保護清奈祖家附近的水體,他放棄Google理想的職業,畢生致力於恢復祖國印度及其他地區的湖泊。
拯救生命的襪子布偶
數以千計的埃塞俄比亞兒童死於本可避免的疾病,情況令人擔憂。有見及此,一位當地教師研發出以輕鬆有趣的手法,向年輕人宣傳衛生訊息。
印度路上拯救生命 - 影片
2010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比約殊・泰華利(Piyush Tewari)在一次事故中獲得科研動力。他的一位表親在交通意外中因旁觀者漠視而無辜失救導致死亡,泰華利作為成功的印度商人,他毅然放棄事業,從此專注於拯救在印度交通事故中的生命。
尋覓美洲人的早期足跡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艾圖路・干沙里斯(Arturo González)曾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叢林中的蜿蜒水道進行探索,找到有關美洲人來源的線索,挑戰有關美洲早期原住民的傳統理論。
助孩子建設新世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目光遠大的墨西哥環保專家瑪莉莎・莫拉蕾絲・卡莎露華(Maritza Morales Casanova)希望透過設立環保主題公園,促進新一代年輕人關注尤卡坦(Yucatán)的脆弱環境。
非洲龜的救星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高瞻遠矚的博物學家湯瑪士・迪亞涅(Tomas Diagne)指出,壽命長達150年的蘇卡達象龜數目漸減,為此需加以保育。
雀鳥如何拯救森林 - 影片
瑞士鳥類學家安妮達・施圖德(Anita Studer)在巴西研究棲息其中的豐富鳥類物種,並通過不懈努力與堅持,啟發巴西民眾拯救當地森林,在其第二家鄉改善數以千計人民的生活。
拯救森林以保護雀鳥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瑞士生物學家安妮達・施圖德(Anita Studer)展開雄心壯志的計劃,致力讓巴西部分大西洋沿岸森林(Atlantic Forest)恢復原貌,因計劃而種植的樹木超過600萬棵,當中大部分由當地人栽種,此計劃為該國帶來多重正面影響。
拯救盧旺達的吉祥鳥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在政局動盪的盧旺達,野生保育往往並非首要任務。幸而,此情況於近年有所轉變,而奧利維爾・辛基文拿(Olivier Nsengimana)正是其中的領導者,他將焦點放於當地一種獨特的鳥類之上。
推行遠程醫療的巴基斯坦女醫生
莎拉・薩伊德正在讓女醫生配合數碼技術,在偏遠地區提供醫療保健。探索她的遠程醫療模型,如何拯救生命,同時賦予女性權力。
循環不可循環再用的塑膠廢物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汪郁雯正研發獨特技術,將塑膠廢物轉為具價值的化學品。探索其公司如何領導解決塑料危機。
鍾・祖娜絲與潘濤阮 - 影片
表演和錄像藝術先驅鍾・祖娜絲(Joan Jonas)指「藝術是種精神實踐」。越南門生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一邊與祖娜絲合作,一邊觀察她不斷作出嘗試,這些經驗讓潘濤阮學會開放思維,運用不同方式建立作品的故事基礎。
地下世界的探險家
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等洞穴學家的多項探索,向科學家及探險家揭示洞穴隱藏的嶄新世界,為未來世代發掘時間寶庫。
保護巴哈馬群島的海洋生物 - 影片
巴哈馬群島珊瑚礁環境教育基金會(BREEF)與勞力士合作,通過政策、外展及教育活動,致力於推動社區保護低窪島嶼的美麗海洋環境。於Rolex.org觀看影片。 <div id="gtx-trans" 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58px; top: 18.6667px;"> <div class="gtx-trans-icon"> </div> </div>
非洲的「龜類之父」 - 影片
保育專家湯瑪士・迪亞涅(Tomas Diagne)在塞內加爾成立Village des Tortues(龜村),並因而獲得1998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此設施讓海龜、陸龜及水龜得以繁殖並回歸野外,同時也是了解此瀕危物種保育工作的地方。
向大師學習 - 藝術
以《飛鳥俠》(Birdman)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Alejandro G. Iñárritu),以其野蠻溫柔藝術,在特拉維夫的一間戲院裡,第一次感動年輕電影人湯姆・修法勒(Tom Shoval)。十五年後,修法勒在「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中,拜師於依拿力圖門下,直接從導師那裡學習如何成為老練的電影製作人,從中吸收更多的人生經驗。修法勒將在本文與我們分享2014至2015年度的門生經驗中,令人難忘的回憶。
墨西哥蝙蝠俠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墨西哥保育專家洛迪高・美德因(Rodrigo Medellín)努力解決蝙蝠面臨的重重威脅,然而他最大的挑戰卻是外界的無知。
保衛雪豹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野生動物學家洛尼・積遜(Rodney Jackson)在偏遠的尼泊爾西部發起大型運動,追蹤行徑飄忽的雪豹,並集合全球不同團體的力量,保護這種瀕臨滅絕的貓科動物。
升級再造,重整生活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不少工匠在馬尼拉市內最大而且最窮困的社區生活,他們僅以碎布製作毯墊,賺取微薄酬勞。麗絲・費蘭迪斯魯伊茲(Reese Fernandez-Ruiz)協助工匠利用升級再造和庫存過剩的布料,創作高級時裝配飾,令他們的生計逐步改善。
泰國的內歛海牛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為防儒艮在泰國海域消失,生物學家彼薜・查恩斯諾(Pisit Charnsnoh)集合當地群眾的力量,保護這種天性溫馴的海洋哺乳動物,並重振海岸生態系統,藉以鞏固當地的經濟基礎。
停止買賣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許多動物保育項目側重於制止偷獵者和保護棲息地,但英國生態學家彼德・黎特斯(Peter Knights)則集中游說大眾停止購買由瀕危動物製成的產品。
兩百萬棵樹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屢獲殊榮的植物學家鍚巴斯琴・朱華(Sebastian Chuwa)爭取坦桑尼亞北部居民的支持,通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項目,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沙漠中的冰塔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蘇南・旺秋(Sonam Wangchuk)在達拉克(Ladakh)的喜馬拉雅山乾旱高地,運用融水興建人造冰川,從而協助當地農民解決水源短缺的問題。
非洲健康的度量衡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動物學家蓮迪・魯迪維爾・范・哈瑟爾特(Lindy Rodwell van Hasselt)不忍看到南非雄偉的肉垂鶴(wattled crane)逐漸消失,決定進一步拓展其保育鳥類棲息濕地的計劃。
重建翠綠森林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位處巴西的大西洋沿岸森林(Atlantic Forest)日漸縮減,幸得小勞利・古倫(Laury Cullen Jr.)一直保衛這個獨特的野生環境,並鼓勵當地農民參與保育工作,局面才能成功扭轉。
救治野生動物的使命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1970年代,英籍會計師賴斯・史托卡(Les Stocker)拯救了一隻受傷的刺猬,自此他便將對獸醫學的興趣化為事業,並開辦了一所世界知名的的野生動物教學醫院。
令人著迷的倭黑猩猩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來自美國的祖・湯遜(Jo Thompson)自小已被倭黑猩猩(bonobo)所吸引,她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保育剛果民主共和國那些「令人著迷」的物種,並進行實地研究及以社區為本的保育工作。
拯救巴拉圭被遺忘的角落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六年間,生物學家卡蓮娜・雅堅遜(Karina Atkinson)在巴拉圭一個鮮為人知的自然保護區,致力將此處發展科學環保及可持續旅遊的模式,造福當地社群。
俄國公園遊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群眾以遊行方式保衛俄羅斯的國家公園,改變自然保育的理念,這一切源於伊蓮娜・卓芭高娃(Irina Chebakova)的決心和努力。
駱駝女神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德國獸醫伊麗絲・柯勒羅爾夫森(Ilse Köhler-Rollefson)在偏遠的印度塔爾沙漠(Thar Desert)與駱駝牧民合作,竭力捍衛世界各地的傳統游牧社區。
自然農業方式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高魯爾・戈平納思(Gorur Gopinath)在印度發展環保的養蠶方式,與大自然共存,並在過程中提高當地生活水平。
惠澤萬民的曼贊納紅樹林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佐藤戈登(Gordon Sato)運用海水灌溉的創新方法,幫助厄立特里亞(Eritrea)沿海的貧困村落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基礎。
公民科學家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福雷斯特・明斯(Forrest Mims)發明了多種器材,讓各地業餘和專業人士皆可量度臭氧層的數據,攜手保護地球生態。
深海之星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迷人的鯨鯊是全球體積最大的魚類,畢・諾文(Brad Norman)以天體符號為基礎,創作出保護鯨鯊的識別系統。
引領改變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姜吉榕(Christine Keung)於四歲時移居美國,她計劃藉著自己的知識,解決中國西北地區的農村污染問題。
聲音製冷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美國科學家史提芬・加列特(Steven Garrett)研發出以聲音供電的冷藏設備,有望消除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拆解秘密行為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羅伊・威爾森(Rory Wilson)研發出革命性設備,以流動技術追蹤動物和人類如何使用其能量。
嚴寒果樹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夜霜可在短短數小時間摧毀生長數月的水果作物。幸而,在烏拉圭發明的一台機器能為各大洲的果園帶來解決方法。
減少食物浪費的軟件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估計有多達1300萬名尼日利亞居民每天均受飢餓的煎熬。有見及此,一位軟件工程師決定運用軟件服務,重新分配食物予有需要的人,從而舒緩他們的困境,並減少浪費。
要喝點駱駝奶嗎?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蘭茜・鍾絲・阿貝德拉赫曼(Nancy Jones Abeiderrahmane)在毛里塔尼亞開設非洲首個駱駝奶類製品場,為畜牧業固有的模式帶來變革,同時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素。
沙漠中的冷藏食品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在半乾旱的地區,非冷藏食品一般迅速腐壞,對當地人民造成重大困擾。來自陶藝家族的穆罕默德・巴・阿巴(Mohammed Bah Abba)則找到極為簡單的解決方案。
天降甘霖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在全球不少城市,雨水往往被迅速排走,免留後患。而在東京則有所不同,全靠一名退休公務員,我們親證雨水也可成為珍貴之物,用於日常生活。
新型追蹤裝置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路易斯・利本堡(Louis Liebenberg)設計的CyberTracker讓卡拉哈里原住民族(Kalahari Bushmen)可記錄動物觀測資料,而此技術亦是一項多功能的科學工具。
解決處理有毒皮革廢料的問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四十年來,卡雷爾・高路馬辛(Karel Kolomaznik)在捷克共和國的大學實驗室一直設法回收生產皮革排出的大量廢料。
以手語連繫世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全球有7000萬人使用手語,當中可分為126種不同的語言,而每種手語均有獨特詞彙。然而,目前僅有少量詞典記錄各種手語的詞句與文法。一名日本企業家正建立網上手語詞典,以協助全球不同的手語團體互相溝通。
微型義工行動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通過結合傳統的利他主義和21世紀的技術,來自加州的年輕先鋒為當今世界建立全新慈善模式。
免卻負重之苦的水桶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由南非建築師漢斯・亨特克斯(Hans Hendrikse)發明的Q Drum,讓數以千計的發展中國家居民,能以簡便方式每次運送50公升水,令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
仰望繁星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探索天體能為學童帶來奇妙經驗和科學知識,有見及此,基拔・克拉克(Gilbert Clark)的虛擬天文台便把數百所學校與世上大型望遠鏡聯繫起來。
遏止蝗災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蝗群可於數小時內吞沒大片農田。地理學家費祖夫・禾斯(Frithjof Voss)利用衛星影像地圖,於蝗蟲能造成破壞前偵測它們的出沒地點。
為非洲發展眼科醫療服務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全球視障人口多達2.85億,當中大部份患者均居住在低收入國家,身處區域只提供少量診症及醫療服務。英國眼科醫生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 Bastawrous)以智能手機為基礎,研發出手提式檢驗系統,改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眼科保健服務。
世界之光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1997年,戴夫・歐文・夏禮德(Dave Irvine-Halliday)親睹尼泊爾的孩子在近乎漆黑的教室中嘗試閱讀,這使他決心以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照亮偏遠村莊。
與機械人同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愛爾蘭生物醫學工程師康納・禾治(Conor Walsh)結合紡織科學及機器人學,率領哈佛大學生物設計(biodesign)研究室的專家,改革全球病人從中風等創傷康復,以及重新學習行走的方式。
促進繁殖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圈養繁殖是部分瀕危鳥類的最後希望。來自美國的比利・李・萊斯利(Billy Lee Lasley)在聖地牙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負責內分泌學研究,他成功找出一種能確定鳥類性別的無創檢測方法。
環球醫生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近四十年間,醫生艾度・路・寇托(Aldo Lo Curto)一邊在意大利北部行醫,一邊展開旅程,與全球各地的土著一同生活,並為他們提供治療和訓練。
古藥的重要作用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西藏草藥在偏遠的拉達克(Ladakh)逐步消逝,幸而得法國民族藥理學家羅倫・保迪(Laurent Pordié)扭轉了這個局面。
希望之舟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工程師出身的法國航海家雅克・洛・奧特蘭(Jacques Luc Autran)展開一系列旅程,為孤島社區帶來醫療、技術和食物援助。
疫苗革命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生物醫學工程師馬克・肯德爾(Mark Kendall)正在革新能拯救生命的疫苗接種方式,以助發展中國家降低疫苗以及使用針筒和注射器的成本。
路邊救援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印度的交通死亡人數高踞全球。憑藉比約殊・泰華利(Piyush Tewari)的努力,更多傷者現時可當場接受治療,大大增加他們的生還機會。
從計程車到甲蟲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皮雅爾・摩凡(Pierre Morvan)放棄計程車司機的工作,決意成為知名昆蟲學者。他的步行蟲研究展示了生物演變和物種形成過程。
救生安全燈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斯里蘭卡醫生威加亞・歌達昆布拉(Wijaya Godakumbura)奮力對抗冷漠與無知,防止更多人遭結構不穩的自製油燈燒毀面容。他發明的「安全瓶燈」(Safe Bottle Lamp)拯救了無數生命。
關於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四十年以來,品牌藉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為無數具堅定信念且勇於接受挑戰的人士提供支持。他們不僅體現創建精神,且致力推動世界發展。
回收稻殼化作燃料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堆積如山的廢棄稻殼在許多亞洲農場隨處可見。發明家亞歷斯・貝路尼奧(Alexis Belonio)為這些稻殼找到實際用途,既可減少污染,又可在過程中替農民省錢。
深入核心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法國冰川學家班納・法蘭高(Bernard Francou)在安第斯冰川深處擷取冰核,以記錄數千年間的氣候變化。
先天與後天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南非保育專家安德魯・繆爾(Andrew Muir)善用自然環境,協助因愛滋病而成為孤兒的年輕人解決就業問題並建立生活技能,從而提升生活水平。
鏡頭下的野外生態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面對經濟迅速增長,印度野外生態的情況實是岌岌可危,眼見問題迫在眉睫,謝卡・達達里(Shekar Dattatri)繼續在保育祖國自然遺產一事上出力。老虎絕種、海岸線消失等都是他關注的範疇。
與豹共存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雪豹因捕食牧群而遭巴基斯坦北部的偏遠農戶殺害,沙夫卡特・胡辛(Shafqat Hussain)就此提出替代方案,引證人類與大型貓科動物實可共存。
保育工作從課堂開始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蘇利奧・帕維奧額慕祖(Suryo Prawiroatmodjo)竭力通過環境教育,為保育工作奠定基石,他以家鄉為起點,隨後迅速擴展至整個印尼和其他地區。
地下世界之美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探險是意大利洞穴探險家安東尼奧・迪・維沃(Antonio De Vivo)生活的一部分。他多年來一直探索墨西哥與世隔絕的拉維塔河峽谷(Rio La Venta Canyon),終於成功找到前哥倫布時期文明的重要發現。
艱鉅任務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古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尼高爾絲(Elizabeth Nicholls)克服無數障礙,在加拿大一個偏遠地區發掘出2.2億年歷史的巨型海洋爬行動物化石。
暢遊雨林高處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企業家當奴・佩利(Donald Perry)以往曾是生物學家,現在他發展出新遊覽方式,讓遊客、學生及科學家等探索雨林樹冠中的生物樂園,他稱之為「叢林大陸」(Arboreal Continent)。
奇幻之島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尚法蘭索瓦・裴迺特(Jean-Francois Pernette)大半生專注於洞穴探索。2000年,他帶領團隊遠赴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烏爾蒂馬埃斯佩蘭薩省(Última Esperanza)的多個偏遠石灰岩島嶼探索,並找到驚人發現。
預測地震的洞穴研究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法國地質學家艾力・基利(Eric Gilli)透過研究洞穴探尋古代地震的痕跡,從而發展出一個可預測地震的新方法。
發現「冰少女」之後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發現具500年歷史的印加「冰少女」(Ice Maiden)應是約翰・賴因哈德(Johan Reinhard)的人生高峰,但是他並不甘於此。他深信尚有更多經妥善保存的木乃伊未被發現,因此他決心探尋並保育安第斯人的文化遺產。
古代溝通的藝術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約三十年前,法國探險家洛・亨利・法耶(Luc-Henri Fage)在加里曼丹(Kalimantan)發現史前洞穴壁畫,並開始致力保育這些藝術瑰寶。
登峰造極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作為日本最果敢無懼的登山家之一,筱崎淳一(Jun’ichi Shinozaki)醫生曾登上全球不少著名山峰,並研究全球暖化和污染所造成的影響。
保護海洋的兩代精英 - 環境
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和謝西卡・克拉姆(Jessica Cramp)分享二人的靈感源泉,以及大眾應如何攜手創造更潔淨、更蔚藍的世界。
藝術大師,教學相長 - 恒動精神
勞力士深諳指導何其重要。因此,品牌製錶師的技能和成果均世代相傳,確保逾一個世紀累積的寶貴知識及豐富經驗得以傳承。我們的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亦抱持相同信念,激勵我們在世界各地積極作出貢獻,不斷拓展藝術領域,弘揚「恒動精神」,並且推動公司業務以及各個興趣範疇的發展。
五個字母盡展非凡創見 - 恒動精神
1908年7月2日,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在瑞士正式登記及註冊「Rolex」為品牌名稱,為公司未來的路向奠下重要基石。
我不再是年輕的指揮家 - 藝術
勞力士代言人古斯塔夫・杜達美(Gustavo Dudamel)早已使樂迷拜倒在他的名下。這位魅力非凡的委內瑞拉指揮家,以嶄新思維和大膽創新的手法演繹經典名作,為古典音樂帶來新的衝擊。
達拉斯的動感大樓 - 藝術
勞力士堅持原創設計、不斷創新與精益求精的精神,延伸至品牌在全球各地的辦公大樓。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一座外形「扭曲」的辦公大樓在達拉斯拔地而起。
拯救雪豹
在巴基斯坦山區,沙夫卡特・胡辛(Shafqat Hussain)正協助農民維持生計,同時學習如何與捕獵牧群的大型貓科動物共同生活。
為火山把脈
多達8億人居住在全球各地500座傳統活火山的範圍內,生活潛藏威脅。對蘇格蘭火山學家安德魯・麥高尼戈(Andrew McGonigle)而言,及時發出爆發預警是一項兼顧人道及科學精神的使命。
重新綠化地球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馬里奧・羅布・德・莫拉爾(Mario Robles del Moral)在家鄉西班牙不懈努力推展植林計劃,並逐步遍及全球,現在他以全球綠化為目標。
雲霧森林的呼喚 - 影片
路安・佩第亞戈達(Rohan Pethiyagoda)通過阿格拉帕塔納山地森林恢復計劃,恢復斯里蘭卡獨特山地雲霧森林日漸衰退的生物多樣性,並因而獲得2000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再現消失的森林
小勞利・古倫(Laury Cullen Jr.)與務農家庭合作,恢復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Atlantic Forest),同時改善當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
巴塔哥尼亞的深海生態
智利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由峽灣、海峽及島嶼組成,並經常有強風吹襲。德國及智利生物學家兼海洋探險家雲妮・豪澤曼(Vreni Häussermann)畢生致力探索及保育此生物多元之地。
海洋英雄 - 影片
作為「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的一部分,品牌支持積極解決環境變化問題的先驅之士。
盧旺達振奮人心的優雅雀鳥 - 影片
在2014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推動下,奧利維爾・辛基文拿(Olivier Nsengimana)鼓勵其他盧旺達人協助恢復備受喜愛的灰冠鶴種群。
公平接受眼科檢查 - 影片
眼科醫生安德魯・巴斯塔勞斯正致力為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帶來清晰視野。於Rolex.org探索影片。
寶拉・卡胡布:捍衛大象權益 -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 - 影片
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寶拉・卡胡布博士(Dr. Paula Kahumbu)致力保護大象,免受環境變化及偷獵者傷害。
年度探險家獎 - 環境
著名攝影記者白賴仁・史基利(Brian Skerry),在其三十年的職業生涯内,累積潛水時數逾10,000小時。他在美國麻塞諸塞州長大,從小嚮往海洋以及當中蘊藏的奧秘,卻未曾想像能夠夢想成真,在水底工作。透過訓練和努力,他於1998年成為《國家地理》的攝影師,運用故事闡釋海洋環境和生物的美態及脆弱。
野馬與牧民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普氏野馬(Przewalski)一度於1970年代的蒙古大草原上消失。然而,在歌迪亞・費(Claudia Feh)帶領的計劃及其他數個組織的努力下,普氏野馬成功重返世紀以來的棲息地,在過程中當地牧民的生活亦得到改善。
皇冠背後的卓見之士 - 漢斯・威爾斯多夫
勞力士的一切均傳承自一位非凡卓越之士。勞力士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是一位高瞻遠矚的企業家,曾先後推出首枚防水腕錶在內的多項發明,引領世界改變。他亦非常無私,其悠久慈善項目讓品牌蜚聲國際不同領域,不僅僅局限於製錶業。
力求精準的教育
為解決美國熟練錶匠人才短缺的問題,勞力士於2001年成立了一所學院,以培養維修高品質機械腕錶的新一代年輕專家。
連繫未來的橋樑
勞力士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建立深厚的合作關係。
勞力士培訓中心 - 深耕培訓領域
員工的優秀素質是確保製造卓越腕錶的關鍵。因此,勞力士非常重視員工培訓與知識的傳承。2018年,勞力士在日內瓦開設培訓中心,象徵著深耕培訓領域三十餘年來的重大成果。
歷久彌新、長盛不衰
「Perpetual」(恒動),這是所有蠔式腕錶錶面上均有鐫刻的字樣。在今天,這個詞的意義不再局限於描述自動上鏈機芯。
追尋宇宙奧秘
基於追求卓越的理念,勞力士在五十年代末就已經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向超級細菌宣戰
多重耐藥性細菌正在威脅現代醫學的發展。賀森・卓亞威(Hosam Zowawi)借助快速超級細菌測試,以及向波斯灣國家的宣傳計劃,對此問題予以堅決反擊。
無須血液樣本的瘧疾快速測試
烏干達資訊科技專家白賴仁・捷達研製出一款手提裝置,無需血液樣本,亦可以檢測瘧疾。探索更多有關這種強力的嶄新醫療技術。
母親的生命熱線
拯救缺乏緊急產科醫護的母嬰是阿桂・奧特雷(Aggrey Otieno)的使命,他設立的遙距醫療中心為奈洛比(Nairobi)貧民窟居民帶來希望。
探索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偏遠火山
伊夫・密蘇林現正研究火山氣體對氣候變化的未知影響。探索他如何結合傳統與科技,探索偏遠火山。
對北極的嚮往
探險家朗尼・杜普利(Lonnie Dupre)讓大眾知悉全球凍土地區容易受破壞,並繼而關注全球暖化的各種影響。
冰凍雨林
冰川微生物學家約瑟・曲克(Joseph Cook)形容北極數米深的冰面為「冰凍雨林」。他的研究揭示了生活在格陵蘭冰層的微生物,如何協助塑造世界面貌。
深入岩洞深處
意大利地理學家法蘭斯高・紹羅(Francesco Sauro)探索南美洲平頂山中從未有人踏足過的岩洞,不僅是為了探尋地球演變歷史的線索,更是為人類到其他行星探險作準備。
歸航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19世紀的獵人和漁民令緬因州離岸島嶼的大西洋海鸚近乎滅絕。幸而,史提芬・克勒斯(Stephen Kress)的創新技術成功把海鸚帶回原居地。
犀鳥之母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犀鳥(hornbill)肩負起散佈種子的重任,可說是亞洲和非洲熱帶雨林中最尊貴的鳥類。一名獲譽為「犀鳥之母」的泰國微生物學家,運用巧妙策略來拯救犀鳥及其棲息地。
修復過去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二十世紀中期,二百萬年來一直棲息於歐洲山脈地區的兀鷲瀕臨絕種。米歇爾・泰拉斯(Michel Terrasse)一生致力於扭轉這種雀鳥的命運。
西伯利亞虎救援行動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西伯利亞虎是世上最大型的貓科動物,數以千計的西伯利亞虎一度在亞洲森林生活。瑟基・貝雷茲魯克(Sergei Bereznuk)正奮力抵抗偷獵者以及外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拯救雪豹 - 影片
在巴基斯坦山區,沙夫卡特・胡辛(Shafqat Hussain)正協助農民維持生計,同時學習如何與捕獵牧群的大型貓科動物共同生活。
為亞馬遜拯救巨魚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巴西生態學家祖奧・甘保斯・施現正保護世上體型最大的淡水鱗魚。探索保育同時如何協助本地社區發展。
爭分奪秒,拯救海馬
為後世而保育世界自然遺產是溫雅曼(Amanda Vincent)抱持的信念,她致力保護海洋魚類,尤其是海馬。
無障礙科技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智能手機的出現未有利及印度數以百萬計的失明人士,而設計師森密・達加(Sumit Dagar)的目標就是為他們開啟科技之門。
踏單車開展新生活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通過回收廢舊單車,大衛・施威登碧克(David Schweidenback)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帶來就業、商貿和教育機會。
預測火山爆發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數以百萬計的居民在活火山下生活,為此蘇格蘭物理學家安德魯・麥高尼戈(Andrew McGonigle)借助無人駕駛機,研究預測火山爆發的方法。
嶄新心臟平板儀器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資訊科技專家亞瑟・贊(Arthur Zang)運用他的技術知識,研製出非洲首台用於診斷心臟病患者的平板電腦。
日本建築詩人 - 藝術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的優雅極簡主義,重新定義公共建築。蜚聲國際的妹島和世,曾設計出呈波浪形的勞力士研修中心和其他重要建築物,引起全球建築界紛紛仿效,業務倍加忙碌。儘管她日理萬機,但仍樂意抽空為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培育新一代建築師。
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 環境保護
多年來,勞力士一直致力支持參與環保活動的人士及組織,他們不斷探索地球,尋找創新解決方案,務求帶來正面改變,並令大眾關心日趨嚴峻的環境問題。
解開海洋奧秘 - 環境保護
相對而言,人類對覆蓋地球大部分面積的海洋認識尚淺,因此勞力士與水底世界獎學金學會(Our World-Underwater Scholarship Society®)建立合作關係,積極鼓勵青年人探索海洋。這亦是「保護地球,恒動不息」項目的一部分,與不同機構致力為後代保護環境。
跟隨攝影大師窺探海洋奧秘 - 環境保護
攝影為我們揭開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紗。
法蘭西斯・奇卓斯特爵士 - 海上時光
在帆船運動史,能彰顯冒險精神且名垂青史的人物之中,幾乎無人可與法蘭西斯・奇卓斯特爵士(Sir Francis Chichester)相比。1966年至1967年,他以單人帆船環遊世界,此舉標出航線,為後來每一代的男女帆船運動員指引方向。
熱愛建築 - 藝術
每當勞力士興建或擴建總部和生產設施時,都會像設計珍貴的精密時計般,講究美學和細節。
與勞力士締造歷史
勞力士的品牌故事與人類成就密不可分。勞力士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看到刷新紀錄者佩戴蠔式腕錶對雙方的好處,而芸芸運動員與探險家中的首位代言人,便是第一位橫渡英倫海峽的英國女性梅塞迪絲・吉莉絲(Mercedes Gleitze)。
保護地球 恒動不息
保護自然環境
日漸暗沈的格陵蘭
一種奇怪的新生命在格陵蘭的的冰層下迅速繁衍,為數千平方公里的潔白冰雪染上怪異的綠色、紅色、棕色、紫色及黑色。
美娜・拉兒與雅狄・阿薩拉 - 影片
泰國電影製作人雅狄・阿薩拉(Aditya Assarat)跟隨其導師美娜・拉兒(Mira Nair)在印度加爾各答觀摩《同名之人》(The Namesake)的執導情況,期間他發現了拉兒拍攝華麗鏡頭的秘辛:「她就像派對的主人家,將電影攝製團隊凝聚在一起。」 拉兒則覺得:「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混亂。」
華特・默奇與沙拉・蓋爾 - 影片
電影剪輯師的工作是甚麼? 曾剪接多部重要電影的華特・默奇(Walter Murch)及其意大利電影剪輯師門生沙拉・蓋爾(Sara Fgaier)簡述構建電影的複雜技巧,而在長達一年的指導中,這成為了二人的焦點所在。
馬田・史高西斯與莎蓮娜・穆加 - 影片
美國電影藝術大師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認為,若要堪當優秀的電影導演,必需先成為拍攝世界的一部分。就這方面,他指其門生兼阿根廷導演莎蓮娜・穆加(Celina Murga)充滿熱情,並稱她是天生的電影製作人。二人惺惺相惜。穆加說:「馬田是完美的導師。」
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與湯姆・修法勒 - 影片
年輕以色列導演湯姆・修法勒(Tom Shoval)的指導年經歷驚喜連連,有如荷里活電影劇本。修法勒在其中數周跟隨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Alejandro G. Iñárritu)拍攝電影《復仇勇者》(The Revenant),這位奧斯卡獎得主亦展示出電影製作的「無限可能」。
細聽地球 - 影片
科學家米歇爾・安德烈對海洋生物的關切,推動他研發水底麥克風網絡。於Rolex.org探索影片。
預測火山爆發 - 影片
蘇格蘭物理學家安德魯・麥高尼戈(Andrew McGonigle)借助無人駕駛的小型直升機,量度火山口噴出的氣體,從而建立預測火山爆發的可靠方法。他將科學與先進技術相結合,有望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
再現消失的森林 - 影片
小勞利・古倫(Laury Cullen Jr.)與務農家庭合作,恢復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Atlantic Forest),同時改善當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
的里雅斯特號:深海潛航
1960年,雅克・皮卡德(Jacques Piccard)與唐・威路士(Don Walsh)駕駛著的里雅斯特號(Trieste),潛入地球最深處──水深達10,916米(35,800呎)的挑戰者深淵(challenger deep)。
占士・金馬倫對Rolex Deepsea Challenge的看法 - 影片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color: #17394d;">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到訪位於日內瓦的勞力士總部時,探索了Deepsea Challenge實驗型腕錶的創製過程,此腕錶伴隨他抵達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盡處。他與我們分享對腕錶的印象,以及研發人員的超卓技術。</span>
為火山把脈 - 影片
多達8億人居住在全球各地500座傳統活火山的範圍內,生活潛藏威脅。對蘇格蘭火山學家安德魯・麥高尼戈(Andrew McGonigle)而言,及時發出爆發預警是一項兼顧人道及科學精神的使命。
探索巴塔哥尼亞峽灣的水底森林 - 影片
發掘科學界前所未知的新物種,只是海洋學家雲妮・豪澤曼(Vreni Häussermann)保護巴塔哥尼亞峽灣野生水域的其中一項理據。
佳雅・沙維雅荷與華斯高・門東薩 - 影片
作曲是種孤獨的職業。這次指導為來自芬蘭的佳雅・沙維雅荷(Kaija Saariaho)及其葡萄牙門生華斯高.門東薩(Vasco Mendonça)帶來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一同在歐洲和美國的音樂廳內暢談音樂,相得益彰。
一系列重燃音樂之火的演出
「恒動音樂」計劃由勞力士代言人領銜演出,不僅為全球觀眾提供娛樂,亦讓藝術家有機會表演及分享天賦,盡情展現心中所愛。
一系列重燃音樂之火的演出 - 影片
「恒動音樂」計劃由勞力士代言人領銜演出,不僅為全球觀眾提供娛樂,亦讓藝術家有機會表演及分享天賦,盡情展現心中所愛。
修復過去 - 影片
西域兀鷲自60年前在法國南部的塞文山脈最後一次出現後,便從此絕跡。其近親歐洲黑兀鷲更於一世紀前由法國遷徙。1984年勞力士大獎得主米歇爾・泰拉斯(Michel Terrasse)渴望挽回過去,為此,他花上35年的時光,引領這些非凡禽鳥回歸其自然棲息地。
深海之星 - 影片
瀕危滅絕的鯨鯊是世上體型最大的魚類,科學界以往對牠的認識相當有限,直至澳洲海洋科學家畢・諾文(Brad Norman)開始運用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的演算法,辨別及監察每條鯨鯊。
發出醫學警告的手部貼片 - 影片
2012年勞力士大獎得主兼生物醫學工程師馬克・肯德爾(Mark Kendall),銳意改革現代醫藥。
踏單車開展新生活 - 影片
2000年勞力士大獎得主大衛・施威登碧克(David Schweidenback)為二手單車賦予新生命,從而改善多個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生活。他於1991年創立Pedals for Progress組織,迄今已收集並出口超過159,000台單車,並把工作範圍擴展至縫紉機和全新零件。
瑪嘉烈・艾活與娜奧美・阿德曼 - 影片
加拿大小說大師瑪嘉烈・艾活(Margaret Atwood)將指導比作開啟大門。艾活談及其年輕英國作家門生娜奧美・阿德曼(Naomi Alderman)並指:「我們志趣相投。」 二人的關係亦進一步延伸,共同撰寫一部關於喪屍的中篇小說。
日漸暗沉的格陵蘭 - 影片
對英國冰川微生物學家約瑟・曲克(Joseph Cook)而言,多種微生物在急劇變暖的北極生長,不僅美麗而神奇,更是危機的先兆。這些色彩反映人類活動帶來的意外影響,亦預示海平面上升,淹沒沿岸城市的風險。
奧卡萬戈野外計劃團隊 - 保護地球 恒動不息 - 影片
國家地理紀錄片《探索奧卡萬戈》記錄了橫跨三個國家前往奧卡萬戈三角洲的非凡探險旅程。
勞力士之培訓 - 傳承實踐經驗 - 影片
員工的優秀素質是確保製造卓越腕錶的關鍵。因此,勞力士非常重視員工培訓與知識的傳承。2018年,勞力士在日內瓦開設培訓中心,象徵著深耕培訓領域三十餘年來的重大成果。
改變世界的傑出之士 -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逾四十年來,勞力士大獎得主均憑藉非凡的勇氣、技術及決心,協助推動探索、了解、保護及珍惜地球的恒久使命,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資源出一分力。
Rolex.org - 恒動精神
「Perpetual」(恒動),近一個世紀以來,此字樣可見於每一枚勞力士蠔式腕錶。然而,它不僅是一個鐫刻於錶面上的文字。它是一個哲理──喻意對卓越的恒久追求,不斷探索並促進知識共享,務求造福人類,建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勞力士極地之下深海探險活動(延伸版本) - 影片
勞力士極地之下深海探險活動(Deepsea Under The Pole by Rolex)在全球其中一處氣候最嚴酷的環境進行,是一項結合步行滑雪及水肺潛水的創新人類探險活動。旅程上,八位遠征隊員為極地冰冠不為人知的一面,留下聲音、照片及錄像紀綠,並且兩度成功進行關於冰層量度,以及人體反應的實驗。
拯救全球受威脅的企鵝 - 影片
拯救全球受威脅的企鵝
Rolex.org - 搜尋頁面
通過Rolex.org網站的搜尋功能,尋找相關的文章及影片。
威廉・肯特里奇與馬提奧・洛佩茲 - 影片
導師威廉・肯特里奇指其視覺藝術門生馬提奧・洛佩茲擁有建築背景,「恰到好處」。肯特里奇在其約翰內斯堡的工作室內,協助門生走出「舒適區」,建立由心而發的創作方式。
麗碧嘉・康與半田真規 - 影片
一位來自德國,一位來自日本,兩名高深莫測的視覺藝術家麗碧嘉・康和半田真規迅速建立深厚友誼,並對彼此突破類別的作品敬佩不已。在指導過程中,他們的溝通並不局限於語言,更通過繪畫激發雙方的創意。
奧立佛・愛利亞森與山米・巴洛吉 - 影片
主要從事攝影的山米・巴洛吉,沉浸於其導師兼多媒體藝術家奧立佛・愛利亞森的生活與工作之中。此經驗為他帶來轉變,令作品更顯豐富,並透過接觸嶄新材料和表達方式,注入更深層次的訊息。
大衛・霍克尼與馬提亞斯・懷瑟 - 影片
英國知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說:「我未曾試過教學。」他答應成為導師,盼能教學相長。他與德國門生馬提亞斯・懷瑟一同旅行及繪畫。霍克尼指:「我交了新朋友,他是名年輕畫家。一位好老師應從學生身上學習。」
約翰・巴德薩里與亞曆山祖・西沙高 - 影片
美國知名概念藝術家約翰・巴德薩認為「藝術不僅僅是繪畫」。他指導亞曆山祖・西沙高(烏拉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將視覺、文字、諷刺和幽默意味融為一體,締造出全新藝術作品。
安尼詩・卡普與尼古拉斯・何堡 - 影片
尼古拉斯・何堡的藝術形式源自無數小時的精湛工藝,與其導師安尼詩・卡普「有如神明所創」的大型作品對比鮮明。整個指導是一段歷程,而非只在作品上合作。
彼得・荷爾爵士與蘿拉・福特 - 影片
英國導演彼得・荷爾爵士閱歷無數,在其敏銳目光下,南非門生蘿拉・福特透過自編自導的戲劇,揭露祖國的禁忌話題。蘿拉・福特指「南非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而她亦展現這些矛盾能夠成就傑出戲劇。
羅伯・威爾森與費德利哥・利昂 - 影片
才華橫溢的阿根廷導演與費德利哥・利昂談及與其導師、傳奇導演兼藝術家羅伯・威爾森在一年間的合作,他表示指導「並非在傳統意義上學習,互動才是目標。兩名藝術家相遇並進行互動」。
羅拔・利柏殊與馬提亞斯・安佩雷斯 - 影片
來自加拿大的羅拔・利柏殊以跨領域製作而聞名於世。憑藉其全球視野及精湛技術,他的阿根廷門生馬提亞斯・安佩雷斯亦致力推動戲劇的界限。二人的配對帶來精彩的交流,利柏殊更指這是「最佳的關係」。
派提斯・夏侯與米哈・博札克 - 影片
已故法國導演派提斯・夏侯形容自己為「文字的奴隸」。他的門生米哈・博札克則採取相反方向,風格「無拘無束」。夏侯說:「我對與自己作風相似的人不感興趣。」
彼得・謝勒與瑪雅・斯畢 - 影片
彼得・謝勒與瑪雅・斯畢以芝加哥及貝魯特的景色作背景,進行現場表演,二人為藝術本質、相互描述、指導及改變世界的看法,帶來充滿驚喜且截然不同的解釋。
茱莉・泰摩與莎蓮娜・卡密爾 - 影片
茱莉・泰摩以創作矚目的戲劇、電影及歌劇而聞名,她希望所指導的門生「能夠與自己討論交流」。最終她找到來自英國的導演莎蓮娜・卡密爾。這次指導為卡密爾帶來難得的機會,觀察另一導演工作,欣賞泰摩創作最新歌劇《格倫戴爾》。
凱特・霍克與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 - 影片
阿根廷演員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遠赴紐約,與其導師兼伍斯特劇團創始成員凱特・霍克共度一年的時光,期間他明白到一切創作靈感均是源於製作、嘗試、失敗以及發掘意外中的美。
珍妮花・蒂普頓與塞巴斯提安・蘇洛贊諾・羅德里格斯 - 影片
享譽國際的燈光設計師珍妮花・蒂普頓指「光是我們生存的依據」。其墨西哥門生塞巴斯提安・蘇洛贊諾・羅德里格斯深表同意,他亦親證蒂普頓在世界各地的劇場及歌劇院設計表演燈光。
尤蘇・安多爾與奧雷利奧・馬天尼斯 - 影片
來自洪都拉斯的奧雷利奧・馬天尼斯接受尤蘇・安多爾的一年指導,這不僅讓他有機會在「非洲音樂標誌人物」的見證下提升音樂技巧和自信,亦因探訪安多爾而首度踏足非洲大陸,進一步認識自己祖先的歷史與音樂背景。
平查斯・蘇嘉文與大衛・艾倫・卡朋特 - 影片
享譽全球的小提琴家及指揮家平查斯・蘇嘉文形容「小提琴與我同在」。他在其門生、年輕美國小提琴家大衛・艾倫・卡朋特身上找到相同的承諾。
薩克・胡辛與馬古斯・吉爾摩 - 影片
印度塔布拉鼓大師薩克・胡辛(Zakir Hussain)與年輕美國鼓手門生馬古斯・吉爾摩(Marcus Gilmore),皆相信音樂創作必須揉合歷史傳承和嶄新機遇。
菲力普・格拉斯與寶芝・佐佐木 - 影片
作曲家菲力普・格拉斯認為「音樂是個地方」。他選擇來自秘魯的寶芝・佐佐木作為其門生,因為他深信佐佐木會在指導年中受益最多。他不僅協助佐佐木了解作曲的微妙之處,還讓她了解到職業音樂家的生活實況。
布萊恩・伊諾與賓・福斯特 - 影片
多媒體藝術家布萊恩・伊諾和賓・福斯特在指導年間攜手打造電子樂曲,呈現出兩面的作曲風格,二人共同尋找靈感,並分析音樂作品與其聆聽的方式。
渥雷・索因卡與泰娜・鍾・文奇 - 影片
首位非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渥雷・索因卡表示這次指導是一個「發展過程」,其門生泰娜・鍾・文奇為寫作而苦惱,他則從旁鼓勵。他表示包括自己在內,所有人寫作時,也會「散亂無序」。只有真正作家方能完成接下來的重寫。
達哈・班・哲倫與艾登・奧武梅 - 影片
達哈・班・哲倫生於摩洛哥,現為法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表示「文學並不會使人寬慰,而是令人不安」。來自多哥的艾登正在撰寫一本關於「黑夜與幽靈」的小說,他亦是在創作小說的挑戰過程中,相伴支持的理想門生。
童妮・摩里森與茱莉亞・李 - 影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不僅是小說家及老師,亦是經驗豐富的編輯,對剛著手撰寫第二部小說的年輕澳洲作家茱莉亞・李而言,摩里森堪稱完美導師。
麥可・翁達傑與米羅斯拉夫・潘科夫 - 影片
保加利亞門生米羅斯拉夫・潘科夫無法相信其導師就是麥可・翁達傑,因為「他在文學巨頭當中依舊高人一等」。《別問我是誰》的作者翁達傑認為,「我們的生活雜亂無章」,所以看到潘科夫通過寫小說為生活帶來秩序,實是快樂的源泉。
米雅・哥圖與胡利安・福克斯 - 影片
米雅・哥圖與胡利安・福克斯的指導關係,巧妙融合二人在葡萄牙前殖民地的生活,以及成為作家的共同經歷。福克斯的導師將他從「自傳小說」的寫作風格解放出來,他亦發現自己能夠以不同方式發揮創意。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與安東尼奧・加西亞・安琪兒 - 影片
秘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表示:「雖不能教授如何寫作,卻可以指點年輕作家在寫小說時應避免甚麼。」這次教導以至其他寶貴課堂,為他與門生、哥倫比亞小說家安東尼奧・加西亞・安琪兒的指導奠下基礎,碩果纍纍,安東尼奧每週把作品電郵給他的導師,然後二人會在電話中進行文學評論。
漢斯・麥努斯・安森柏格與翠絲・史密夫 - 影片
詩人漢斯・麥努斯・安森柏格(德國)和翠絲・史密夫(美國)表示,二人在指導年間展開深入而愉快的對話,共同探索詩歌的本義,安森柏格直指「每個人的腦海也洋溢詩意」。不過,他們更進一步,審視歷史和身分,史密夫亦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著手撰寫其家族的回憶錄。
柯姆・托賓與哥連・巴雷特 - 影片
愛爾蘭作家哥連・巴雷特(Colin Barrett)認為寫作是一種孤獨的工作,亦深明擺脫獨處、認識其他人和作家的重要。
張藝謀與安瑪莉・賈絲兒 - 影片
曾拍攝多部矚目電影的張藝謀認為,成功並非源於靈感,而是「艱辛與努力」的成果,對每個情節均鉅細無遺。其門生安瑪莉・賈絲兒與他一同在《金陵十三釵》的片場和剪接室中工作,並發現其超卓「構圖直覺」正是營造豐富及動人故事的關鍵所在。
史提芬・費雅斯與約書亞・曼德斯 - 影片
「一位秘魯人要與[史提芬]費雅斯合作是不可能的事。」年輕的利馬電影製作人約書亞・曼德斯如此談及這位備受敬重的英國導演。事實上,費雅斯確實選擇了曼德斯作為其門生,一切也幻化成真。二人共享電影製作的「精準藝術」,而曼德斯亦正執導其第二部長篇作品。
崔莎・布朗與李・賽勒 - 影片
年輕澳洲舞者李・賽勒在紐約接受國際編舞名師崔莎・布朗為期一年的指導,這是她「追本溯源」的機會,導師和門生二人亦一同尋覓創意、人性及動作美態。
奧哈・勒赫林與朗迪慧・高莎 - 影片
來自南非的朗迪慧・高莎五歲開始學舞,但當她於指導年間到特拉維夫,加入奧哈・勒赫的巴舒化舞蹈團,她卻要學會運用全新的身體意識與思維跳舞。三個月後,她「停止思考,憑感覺起舞」。
勅使川原三郎與祖拿迪・傑摩爾・森迪 - 影片
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祖拿迪・傑摩爾・森迪,其生活因舞蹈而改變,他說:「勞力士助我通向世界。」日本著名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在指導森迪期間,帶他前往歐洲及日本。勅使川原三郎讚嘆:「他現剛開啟自己未來的大門。他希望走得更遠。」
林懷民與阿杜・福島 - 影片
年輕巴西舞者阿杜・福島從聖保羅遠赴台灣,細聽其導師兼亞洲首席編舞家林懷民闡述對於動作與生存的獨特哲學。福島指他「慷慨大方」,與他共度一年為「我的生活帶來改變」。
姬絲桃・派特與胡迪亞・杜妮 - 影片
舞蹈是一種無言的藝術,且並無固定模式。因此,塞內加爾嘻哈街頭舞者胡迪亞・杜妮(Khoudia Touré)與加拿大籍編舞巨星姬絲桃・派特(Crystal Pite)兩位編舞者,面對面合作實是難得經驗。
阿歷斯・羅曼斯基與邁爾斯・戴卓爾 - 影片
俄羅斯編舞家阿歷斯・羅曼斯基和其門生邁爾斯・戴卓爾同樣對古典舞蹈的「語言」深表尊重,並致力於21世紀重振這種藝術形式,完美合拍。
依利・基利安與積遜・阿基拉・宋瑪 - 影片
積遜・阿基拉・宋瑪視自己為「舞蹈視覺藝術家」,衝破藝術界限。依利・基利不僅是他的導師,更是落落大方的「人生教練」,樂於與他分享畢生經歷。宋瑪指這次指導「絕對改變了我的一生」。
安・德麗莎・迪・姬爾斯美嘉與阿納尼・多吉・薩諾維 - 影片
國際著名編舞家安・德麗莎・迪・姬爾斯美嘉指其門生兼多哥舞蹈家阿納尼・多吉・薩諾維「就像太陽一樣……他有種鼓舞人心的能量」。薩諾維則表示迪・姬爾斯美嘉為期一年的指導,實是一生難求的機會。
大衛・齊柏菲爵士與西蒙・奇斯 - 影片
大衛・齊柏菲爵士及其瑞士門生西蒙・奇斯把握指導年的契機,細察建築對社會的影響,從而探討與人類及環境息息相關的建築,如何建立強大的社區。
彼得・尊托與歌莉雅・卡布拉爾 - 影片
來自巴拉圭亞松森的歌莉雅・卡布拉爾在其導師彼得・尊托的瑞士工作室中度過數星期,她參與了在韓國興建茶館的整個過程,以「激進的方式」開拓思維。
妹島和世與趙揚 - 影片
日本導師妹島和世與門生趙揚相信建築不限於構建大樓,更能改變生活。趙揚在海嘯災區設計一個社區聚會場所,二人亦藉此人道項目將信念付諸實行。
救生安全燈 - 影片
<span>斯里蘭卡醫生威加亞</span><span>・</span><span>歌達昆布拉(</span><span>Wijaya Godakumbura</span><span>)十多年來奮力對抗冷漠與無知,防止更多人遭自製油燈燒毀面容甚或喪命。為此,這位</span><span>1998</span><span>年勞力士大獎得主發明了安全瓶燈(</span><span>Safe Bottle Lamp</span><span>),以簡單方式解決這道難題。</span>
巴基斯坦遠程醫療女醫生 - 影片
巴基斯坦遠程醫療女醫生
路邊救援 - 影片
<span>比約殊</span><span>・</span><span>泰華利(</span><span>Piyush Tewari</span><span>)決心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確保德里的大部分意外傷者迅速獲得醫療服務。他的基金會與不同醫院和醫科機構合作,迄今已為</span><span>2,000</span><span>多名警員和</span><span>500</span><span>名普通市民提供基本生命支援的培訓課程。</span>
從計程車到甲蟲 - 影片
<span>自學成才的昆蟲專家皮雅爾</span><span>・</span><span>摩凡(</span><span>Pierre Morvan</span><span>)前往專業科學家也甚少涉足的喜馬拉雅山,在這個難以到達的偏僻地區探索昆蟲種群,並在科學領域留下烙印。</span>
疫苗革命 - 影片
<span>馬克</span><span>・</span><span>肯德爾(</span><span>Mark Kendall</span><span>)教授正研發納米貼(</span><span>Nanopatch</span><span>),取代針筒注射,改革在發展中國家運輸疫苗的方式,降低疫苗價格,拯救數以百萬計受傳染病威脅的生命。</span>
古藥的重要作用 - 影片
<span>西藏醫術在印度偏遠北部的拉達克流傳超過</span><span>1,000</span><span>年。然而,</span><span>20</span><span>世紀的巨大社會變革正逐步威脅這個結合治療、儀式和信仰的複雜系統。為此,法國人類學家和民族藥理學家羅倫</span><span>・</span><span>保迪(</span><span>Laurent Pordi</span><span>é</span><span>)在過去六年一直推動計劃,確保拉達克人在世代以後繼續受惠於西藏醫術。</span>
希望之舟 - 影片
<span>原為工程師的船員雅克</span><span>・</span><span>洛</span><span>・</span><span>奧特蘭(</span><span>Jacques Luc Autran</span><span>)經過多年的準備,於</span><span>1987</span><span>年踏上重建的拖網漁船</span><span>Listaos</span><span>,啟航前往印度洋以及散布四周的孤立群島。</span><span>雅克在其創立的無國界海員(</span><span>Seamen without Borders</span><span>)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旅程,為因海洋而與文明社會隔絕的社區提供醫療、技術和食物援助,實現其長久以來的夢想。</span>
拯救生命的襪子布偶 - 影片
<span>布魯達維</span><span>・</span><span>泰嘉布(</span><span>Bruktawit Tigabu</span><span>)將籌備全新的《</span><span>Tsehai</span><span>愛學習》(</span><span>Tsehai Loves Learning</span><span>)節目,向學前兒童及其家長傳授基本健康教育知識。這個節目透過歌曲、故事及簡單圖像,以輕鬆容易的方式闡述健康概念。</span>
助癱瘓者再次行走 - 影片
助癱瘓者再次行走
向超級細菌宣戰 - 影片
<span>超級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威脅人類健康。沙特阿拉伯微生物學家賀森</span><span>・</span><span>卓亞威(</span><span>Hosam Zowawi</span><span>)正通過研發創新檢驗測試,以及在波斯灣國家推出宣傳活動,對抗濫用抗生素的問題。</span>
無須血液樣本的瘧疾快速測試 - 影片
無須血液樣本的瘧疾快速測試
促進繁殖 - 影片
<span>比利</span><span>・</span><span>李</span><span>・</span><span>萊斯利(</span><span>Billy Lee Lasley</span><span>)研發的性別鑑定方式不會對鳥類造成創傷,專為保護老鷹等瀕危物種而設,獲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逐步採用。也許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已證實具其他用途,包括監測在日常環境中接觸化學品的婦女,從而了解她們的生殖健康。</span>
環球醫生 - 影片
<span>醫生艾度</span><span>・</span><span>路</span><span>・</span><span>寇托(</span><span>Aldo Lo Curto</span><span>)在過去</span><span>20</span><span>年一直爲人民服務,踏足近</span><span>40</span><span>個國家行醫。這位於</span><span>1993</span><span>年榮獲勞力士大獎的「義務旅行醫生」,一年間的近半時間會在意大利北部的坎佐(</span><span>Canzo</span><span>)執業,其餘時間則在不同地方與土著生活並提供治療和教學。</span>
母親的生命熱線 - 影片
<span>阿桂</span><span>・</span><span>奧特雷(</span><span>Aggrey Otieno</span><span>)將於奈羅比貧民窟建立遙距醫療中心,提供</span><span>24</span><span>小時值班醫生和小型貨車服務,從而拯救無法獲得緊急產科護理的母嬰。</span>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推動改變之士 - 影片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推動改變之士
探索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偏遠火山 - 影片
探索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偏遠火山
巴塔哥尼亞的深海生態 - 影片
<span>德國生物學家雲妮</span><span>・</span><span>豪澤曼(</span><span>Vreni Häusserman</span><span>)正在探索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亞峽灣的獨特海洋生態。然而,密集養魚和全球暖化卻令這些非凡而脆弱的海底環境漸漸受到影響。豪澤曼計劃進一步深潛,及早研究、了解並保護這個獨一無二的多樣生態。</span>
對北極的嚮往 - 影片
<span>對北極探險家和</span><span>2004</span><span>年勞力士大獎得主朗尼</span><span>・</span><span>杜普利(</span><span>Lonnie Dupre</span><span>)而言,全球暖化不僅是個理論,也是他熱愛的北極地區所直接面臨的一大威脅。</span><span>2005</span><span>年</span><span>5</span><span>月,他與探險家好友艾力</span><span>・</span><span>拉森(</span><span>Eric Larsen</span><span>)開展雄心勃勃的探險活動,藉以提高全球對暖化問題的認識。</span>
冰凍雨林 - 影片
<span>冰川微生物學家約瑟</span><span>・</span><span>曲克(</span><span>Joseph Cook</span><span>)形容格陵蘭的冰面為「冰凍雨林」。冰層的首數米佈滿微生物,其面積、扮演的角色與影響至今仍是一個科學謎團。曲克的「生命之冰」(</span><span>Ice Alive</span><span>)計劃旨在揭示此生態系統如何推動全球氣候、養分及炭循環,從而影響人類生活。</span>
奇幻之島 - 影片
<span>蜚聲國際的法國洞穴學家尚法蘭索瓦</span><span>・</span><span>裴迺特(</span><span>Jean-François Pernette</span><span>)於</span><span>2000</span><span>年帶領跨領域探險隊遠赴智利的烏爾蒂馬埃斯佩蘭薩省(</span><span>Última Esperanza</span><span>),並找到意想不到的驚人發現。</span>
發現「冰少女」之後 - 影片
<span>約翰</span><span>・</span><span>賴因哈德(</span><span>Johan Reinhard</span><span>)於</span><span>1995</span><span>年發現了</span><span>500</span><span>年前的印加「冰少女」(</span><span>Ice Maiden</span><span>),成為其人生的一大巔峰。這具前哥倫布時期的軀體保存完好,觸動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更揭開豐富的知識寶庫。然而,這位高原文化人類學家及考古學家未有因此而自滿。他深信在偏遠的安第斯山峰尚有保存完好的木乃伊等待發掘。</span>
深入岩洞深處 - 影片
<span>南美洲平頂山中隱藏著人跡未至的岩洞。意大利地理學家法蘭斯高</span><span>・</span><span>紹羅(</span><span>Francesco Sauro</span><span>)正肩負艱鉅任務,探索洞穴並尋找生命與地球演變的線索。</span>
艱鉅任務 - 影片
<span>生於加拿大的美籍古生物學家伊莉莎白</span><span>・</span><span>尼高爾絲(</span><span>Elizabeth Nicholls</span><span>)克服無數障礙,在加拿大一個偏遠地區發掘出</span><span>2.2</span><span>億年歷史的巨型海洋爬行動物化石。</span>
暢遊雨林高處 - 影片
<span>原為生物學家的企業家當奴</span><span>・</span><span>佩利(</span><span>Donald Perry</span><span>)使遊客、學生和科學家能夠探索「樓高</span><span>15</span><span>層」的熱帶雨林仙境。</span>
地下世界之美 - 影片
<span>安東尼奧</span><span>・</span><span>迪</span><span>・</span><span>維沃(</span><span>Antonio De Vivo</span><span>)及其來自不同學科的洞穴探險家和研究人員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的探險,從洞穴學、水質學和考古學方面深入了解拉維塔河峽谷(</span><span>Rio La Venta Canyon</span><span>),他們逐步揭開這個偏遠地區的奧秘,並蒐集資料引證在前哥倫比亞文明時期,峽谷曾為重要的交流和經商途徑。</span>
保育工作從課堂開始 - 影片
<span>保育專家蘇利奧</span><span>・</span><span>帕維奧額慕祖(</span><span>Suryo Prawiroatmodjo</span><span>)一直相信人類的觀念必須徹底改變,方可保護自然環境。為此,他在家鄉印尼以至其他地方積極改變世人的觀念。</span>
沙漠中的冰塔 - 影片
<span>蘇南</span><span>・</span><span>旺秋(</span><span>Sonam Wangchuk</span><span>)在印度喜馬拉雅山高地拉達克(</span><span>Ladakh</span><span>)生活和工作。由於氣候變化,這個嚴峻山區正面對水源極度短缺的問題。身兼工程師和教育工作者的蘇南想出興建人造冰川,藉此簡單而巧妙的方法儲存水源,用以灌溉樹木和農作物。</span>
歸航 - 影片
<span>19</span><span>世紀的獵人和漁民令緬因州離岸島嶼的大西洋海鸚近乎滅絕。</span><span>1987</span><span>年勞力士大獎得主史提芬</span><span>・</span><span>克勒斯(</span><span>Stephen W. Kress</span><span>)運用創新技術,將海鸚帶回島嶼,這亦為海鳥保護工作帶來重大變革。</span>
西伯利亞虎救援行動 - 影片
<span>俄羅斯保育專家和生態學家瑟基</span><span>・</span><span>貝雷茲魯克(</span><span>Sergei Bereznuk</span><span>)在過去</span><span>17</span><span>年一直信念堅定,竭力拯救東北虎。貝雷茲魯克自</span><span>1995</span><span>年在俄羅斯遠東省濱海邊疆區(</span><span>Primorsky Krai</span><span>)成立反偷獵老虎隊,經驗豐富,他深信高效的反偷獵措施,以及當地人民的教育,是拯救東北虎的關鍵所在。</span>
歇止撒哈拉沙漠的擴張 - 影片
<span>因雨量減少導致嚴重旱災頻生,讓突尼西亞四份之三的農地面臨沙漠化的威脅。莎拉</span><span>・</span><span>杜美(</span><span>Sarah Toumi</span><span>)種植相思樹以歇止撒哈拉沙漠的擴張,這有助促進土地修復及防止水土流失或鹽化。她亦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方式,舒緩當地農村的貧窮境況,並鼓勵農民種植適合當地氣候變化的農作物,而非只栽種橄欖和杏仁。</span>
保衛雪豹 -影片
<span>野生生物學家洛尼</span><span>・</span><span>積遜(</span><span>Rodney Jackson</span><span>)正開展複雜計劃,以無線電追蹤世間稀有、行蹤隱秘且瀕臨滅絕的生物</span><span>──</span><span>喜馬拉雅雪豹。積遜是當今國際公認的雪豹權威,他成功聚集不同團體,在世界各地推動保護工作。</span>
升級再造,重整生活 - 影片
<span>2007</span><span>年,麗絲</span><span>・</span><span>費蘭迪斯魯伊茲(</span><span>Reese Fernandez</span><span>)共同創辦社會企業</span><span>Rags2Riches</span><span>,協助女性直接向零售商銷售產品,從而改革婦女的商業模式。</span>
犀鳥之母 - 影片
<span>微生物學家琵萊</span><span>・</span><span>潘絲華(</span><span>Pilai Poonswad</span><span>)重新發現一種曾絕跡於泰國受損雨林的犀鳥,她亦鼓勵昔日的偷獵者和非法伐木者,保護這些雄偉鳥類及其瀕危的棲息地。</span>
拯救盧旺達的吉祥鳥 - 影片
<span>盧旺達的國鳥灰冠鶴因偷獵和失去棲息地而逐漸絕跡。奧利維爾</span><span>・</span><span>辛基文拿(</span><span>Olivier Nsengimana</span><span>)把灰冠鶴從公園中釋放出來,同時鼓勵新一代保育人士重視國內的非凡野生動物。</span>
非洲健康的度量衡 - 影片
<span>蓮迪</span><span>・</span><span>魯迪維爾(</span><span>Lindy Rodwell</span><span>)在過去</span><span>11</span><span>年一直致力保護非洲鶴,這些充滿神奇色彩的鶴鳥不僅勾起蓮迪的童年回憶,更在其祖國南非的文化中不可或缺。</span>
助孩子建設新世界 - 影片
<span>年輕而目光遠大的瑪莉莎・莫拉蕾絲・卡莎露華(</span><span>Maritza Morales Casanova</span><span>)希望透過設立環保教育主題公園,促進新一代年青人關注猶加敦(</span><span>Yucatán</span><span>)的脆弱環境。</span>
自然力量 - 影片
<span>瑪利亞</span><span>・</span><span>伊麗莎</span><span>・</span><span>曼特卡</span><span>・</span><span>奧尼亞蒂(</span><span>Maria Eliza Manteca Oñate</span><span>)在其厄瓜多爾北部的家鄉附近建立自然保護區,決心保護殘存的原始森林,同時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她亦成功推出教育計劃,讓大人小童一同在模範農場內學習可持續的農業技術。</span>
救治野生動物的使命 - 影片
<span>來自英國的賴斯</span><span>・</span><span>史托卡(</span><span>Les Stocker</span><span>)於</span><span>1990</span><span>年贏得勞力士大獎後,建立歐洲首家野生動物教學醫院。醫院不斷擴展,一路上史托卡亦取得多項成就,專為患病和受傷的野生動物進行急救和康復工作,備受尊敬。</span>
減少印度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 - 影片
減少印度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
拯救巴拉圭被遺忘的角落 - 影片
<span>蘇格蘭生物學家卡蓮娜</span><span>・</span><span>雅堅遜(</span><span>Karina Atkinson</span><span>)正在推動研究和負責任的旅遊模式,以拯救巴拉圭的保護區。</span>
汪洋中的溫馴巨獸 - 影片
<span>秘魯生物學家凱思婷</span><span>・</span><span>福斯貝(</span><span>Kerstin Forsberg</span><span>)正努力拯救一種外觀雄偉的海洋生物</span><span>──</span><span>巨型魔鬼魚。這種獨特魚類因其鰓肉而被捕捉,滅絕風險甚高。她正著手為當地漁民建立新收入來源,並提高他們對所有脆弱海洋物種的認知。</span>
亞馬遜的保育傳承 - 影片
<span>巴西環保專家荷西</span><span>・</span><span>馬斯奧</span><span>・</span><span>艾爾斯(</span><span>Jos</span><span>é</span><span> M</span><span>á</span><span>rcio Ayres</span><span>)於</span><span>2003</span><span>年</span><span>3</span><span>月與世長辭,他畢生致力於保護亞馬遜森林,同時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條件。</span>
為亞馬遜拯救巨魚 - 影片
巨骨舌魚是世上體型最大的淡水魚,現正瀕臨滅絕。巴西漁業生態學家祖奧・甘保斯・施華(João Campos-Silva)與當地社區及漁業領袖的積極合作,不僅計劃保護巨骨舌魚,更要保護當地一直依賴河流生活的土著及其生計、食物供應和傳統文化。
惠澤萬民的曼贊納紅樹林 - 影片
<span>美國生物學家佐藤戈登(</span><span>Gordon Sato</span><span>)一直充滿正義感,他在退休後向厄立特里亞(</span><span>Eritrea</span><span>)的貧困居民伸出援手,協助他們自力更新。其創新的「曼贊納」(</span><span>Manzanar</span><span>)計劃利用厄立特里亞海岸地區的兩大豐富天然資源</span><span>──</span><span>充沛陽光及海水培植紅樹林,既可飼養動物,亦成為魚類和貝類提供棲息地。</span>
公民科學家 - 影片
<span>自稱「公民科學家」的福雷斯特</span><span>・</span><span>明斯三世(</span><span>Forrest Mims III</span><span>)擁有政治學學位,卻沒有正式的科學資格。然而,他在講求專科的年代,具備廣泛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實屬難得。其一大成就是透過自行研發的手提設備,構建紫外線輻射和臭氧水平的監測網絡。</span>
守護南美洲大查科地區 - 影片
<span>愛麗卡</span><span>・</span><span>古拿(</span><span>Erika Cu</span><span>é</span><span>llar</span><span>)正向玻利維亞、巴拉圭和阿根廷的當地居民提供保育專家的培訓,藉以保護南美洲絕無僅有的野生境地大查科地區(</span><span>Gran Chaco</span><span>)的非凡生物多樣性。</span>
以最頑強的珊瑚拯救珊瑚礁 - 影片
以最頑強的珊瑚拯救珊瑚礁
野馬與牧民 - 影片
<span>歌迪亞</span><span>・</span><span>費(</span><span>Claudia Feh</span><span>)花費三十多年的時間觀察自由生活的馬匹,是一名蜚聲國際的野馬行為專家。過去十年,來自瑞士的歌迪亞一直在法國養殖世上唯一的天然普氏野馬群。</span>
海洋之星 - 影片
<span>海洋保育家畢</span><span>・</span><span>諾文(</span><span>Brad Norman</span><span>)嚮往海洋及體型最大的魚類</span><span>──</span><span>行蹤隱秘的鯨鯊,因而建立照片辨別系統,協助保育鯨鯊。</span>
引領改變 - 影片
<span>美籍華人姜吉榕(</span><span>Christine Keung</span><span>)的父親在文化大革命時曾被送往中國西北地區,她決定運用自己的學術知識,解決當地的農村污染問題。她希望協助團體尋求處理危險廢物的長遠方案。農村的男士大多遷往城市工作,因此婦女便成為污染環境的元兇,而這便是姜吉榕的項目關注點。</span>
拯救森林以保護雀鳥 - 影片
<span>2002</span><span>年</span><span>6</span><span>月</span><span>1</span><span>日,多達</span><span>3,000</span><span>人在巴西克布蘭古盧(</span><span>Quebrangulo</span><span>)村落遊行並種植樹苗。這次活動是來自瑞士的安妮達</span><span>・</span><span>施圖德(</span><span>Anita Studer</span><span>)於過去</span><span>13</span><span>年累積的成果,而在</span><span>6</span><span>月</span><span>1</span><span>日種植的其中一棵樹,正是其重新造林計劃的第一百萬棵樹苗。</span>
印度的潔淨發展計劃 - 影片
<span>阿倫</span><span>・</span><span>基舒拿梅菲(</span><span>Arun Krishnamurthy</span><span>)決心重整被忽視的印度城市湖泊,鼓勵社區清除垃圾,並重建野生動物的棲息地。</span>
爭分奪秒,拯救海馬 - 影片
<span>海馬是迷人的海洋生物,而來自加拿大的溫雅曼(</span><span>Amanda Vincent</span><span>)正是海馬的國際專家。她一開始便愛上這種奇特生物,繼而了解其極不尋常的繁殖周期,溫雅曼亦在世界各地積極展開更廣泛的行動,拯救海洋環境。</span>
先天與後天 - 影片
<span>南非保育專家安德魯</span><span>・</span><span>繆爾(</span><span>Andrew Muir</span><span>)善用自然環境的治療能力,協助因愛滋病而成為孤兒的年輕人獨立生活。安德魯的</span><span>Umzi Wethu</span><span>計劃為弱勢但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在發展蓬勃的生態旅遊業中提供培訓和工作機會,同時讓他們探索國家的豐富自然遺產。</span>
透過電子「耳朵」聆聽全球雨林 - 影片
技術專家杜化・韋特(Topher White)最初以舊手機研發偵測非法採伐的警報系統,後來更改用途,讓科學家和保育專家以獨特視野觀察全球熱帶雨林的野生動物。
無障礙科技 - 影片
<span>森密</span><span>・</span><span>達加(</span><span>Sumit Dagar</span><span>)正在研發點字智能手機,為印度數以百萬計的失明人士開啟數碼世界的大門。</span>
聲音製冷 - 影片
<span>1993</span><span>年勞力士大獎得主史提芬</span><span>・</span><span>加列特(</span><span>Steven Garrett</span><span>)於十多年來一直致力研發以聲音驅動的製冷設備,他希望這種環保技術最終能夠從實驗室走進百姓家中。</span>
希望之糧 - 影片
<span>福尼奧米(</span><span>Fonio</span><span>)是西非的著名穀物,又稱「非洲最美味的穀物」。福尼奧米含豐富纖維,健康可口。然而世代以來,生產福尼奧米的缺點,便是需要以人手搗碎和篩選穀物,花上兩個小時才能為兩公斤的穀物去殼,再進行烹調和食用。</span>
減少食物浪費的軟件 - 影片
來自尼日利亞的奧斯卡・艾普尼摩(Oscar Ekponimo)通過21世紀的發明,解決長久以來因貧困導致的營養不良問題。他研發出雲端應用程式Chowberry,於食物保質期即將完結時提示零售商。商戶再向福利機構打折出售有關貨品,從而減少浪費。艾普尼摩童年時曾受飢餓之苦,因此決心研發應用程式,協助數以百萬計不得溫飽的尼日利亞人。
拆解秘密行為 - 影片
<span>英國動物學家羅伊</span><span>・</span><span>威爾森(</span><span>Rory Wilson</span><span>)以研發獨特方式追蹤野生動物而聞名,過程無需直接觀察記錄動物的行為。他最新發明的輕量電子記錄儀可涉足衛星追蹤設備無法到達之地,藉以觀察自由生活的動物。</span>
要喝點駱駝奶嗎? - 影片
<span>蘭茜</span><span>・</span><span>阿貝德拉赫曼(</span><span>Nancy Abeiderrahmane</span><span>)於</span><span>1989</span><span>年在努瓦克肖特(</span><span>Nouakchott</span><span>)開設非洲首間駱駝奶製造廠,當時大部分毛里塔尼亞人也不願購買,甚或飲用本土牲畜的加工奶類製品。時至今天,他們的態度已徹底轉變。這項重大變革的幕後推動者正是堅毅不屈、幹勁十足且觸覺敏銳的蘭茜,她的工作更大大改善了毛里塔尼亞的生活質素。</span>
農場無線電台 - 影片
<span>利亞米卡・艾古奥努(</span><span>Nnaemeka Ikegwuonu</span><span>)希望進一步拓展小農基金會(</span><span>Smallholders Foundation</span><span>),基金會現時每日在小農鄉村電台(</span><span>Smallholders Farmers Rural Radio</span><span>)播放</span><span>10</span><span>小時的節目,聽眾人數達</span><span>250,000</span><span>人。</span><span>他的目標是在尼日利亞東南部伊莫州地區的近</span><span>5,000</span><span>條村莊內,建立覆蓋</span><span>350</span><span>萬名農民的通訊網絡。</span>
沙漠中的冷藏食品 - 影片
<span>尼日利亞教師穆罕默德</span><span>・</span><span>巴</span><span>・</span><span>阿巴(</span><span>Mohammed Bah Abba</span><span>)十分關注農村貧困人口,且對非洲土著技術充滿興趣,故在這些問題上積極尋求實際的本土解決方案。他參照已知的古埃及物理概念,設計出極其簡單和便宜的「罐中罐」陶器,這個冷藏裝置徹底改變了半乾旱地區的生活。</span>
循環不可循環再用的塑膠廢物 - 影片
倘若25歲的加拿大企業家汪郁雯(Miranda Wang)能夠實踐所想,那麼現時埋藏於垃圾填埋場、河流及海洋的全球三分之一塑膠廢棄物,便可轉化成為新財富。
新型追蹤裝置 - 影片
<span>CyberTracker</span><span>是</span><span>1998</span><span>年得主路易斯</span><span>・</span><span>利本堡(</span><span>Louis Liebenberg</span><span>)的心血結晶,這款手提裝置原為革新古老追蹤技術而設計。此工具不僅成功達到原來目的,路易斯更發現其軟件具有非凡潛力,有助減少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span><span>Cyber</span><span></span><span>Tracker</span><span>技術可監控、預測並防止不可逆轉的生態系統損害。</span>
海洋噪音敲響警號 - 影片
<p><span>2002年勞力士大獎得主</span><span>米歇爾</span><span>・</span><span>安德烈</span><span>(</span><span style="color: #131313;">Michel André</span><span>),剛成功完成全球首個鯨魚防撞系統的第一階段試驗。然而,他認為其研究引證一項更嚴重的問題──海洋正受到人造噪音污染。</span></p>
微型義工行動 - 影片
<span>積及</span><span>・</span><span>寇克(</span><span>Jacob Colker</span><span>)利用新興的資訊和電訊技術,將義工服務、互聯網和流動電話結合起來,開創全新的行動主義形式,讓絕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的人士,能夠在等候巴士或看醫生的數分鐘空閒中,完成有意義的慈善或科學任務。</span>
以手語連繫世界 - 影片
<span>全球共有</span><span>7,000</span><span>萬聽障人士,使用</span><span>126</span><span>種不同的手語,而每種語言均有獨特語法和詞彙。然而,目前僅有少量詞典記錄各種手語的詞句與文法。日本企業家大木洵人(</span><span>Junto Ohki</span><span>)創立了網上手語詞典</span><span>SLinto</span><span>,透過特別研發的鍵盤,輸入蒐集而來的詞句,以協助全球不同的手語團體互相溝通。</span>
仰望繁星 - 影片
<span>退休船員基拔</span><span>・</span><span>克拉克(</span><span>Gilbert Clark</span><span>)在十二年前開始為孩童帶來豐富的虛擬實境體驗,讓他們安坐電腦前方便可透過數百萬美元的巨型望遠鏡觀看銀河系及其他星域。</span>
世界之光 - 影片
<span>電機工程師戴夫</span><span>・</span><span>歐文</span><span>・</span><span>夏禮德(</span><span>Dave Irvine-Halliday</span><span>)發現只需</span><span>0.1</span><span>瓦特的白色發光二極管,便可為兒童提供足夠的光線閱讀。</span><span>他創立的照亮世界基金會(</span><span>Light Up The World Foundation</span><span>)運用簡單的革新技術為家庭帶來光源,照亮整條鄉村所需的能量,更遠少於一個傳統的</span><span>100</span><span>瓦特燈泡。</span>
與機械人同行 - 影片
<span>愛爾蘭生物醫學工程師康納</span><span>・</span><span>禾治(</span><span>Conor Walsh</span><span>)在哈佛大學進行研究工作,協助中風患者面對重新學習行走的困難。他研發出一種可以穿在衣服內的柔軟機械衣,能訓練肌肉、四肢及關節重新活動。此嶄新技術有望為無數殘障人士的復康方式帶來改革。</span>
監察海洋 - 影片
<span>芭芭拉</span><span>・</span><span>卜洛克(</span><span>Barbara Block</span><span>)的目標是建立技術,讓公眾了解在北美西部海岸捕食的海洋生物所面臨的困境,這亦是保育工作的重要準備。</span>
嶄新心臟平板儀器 - 影片
<span>喀麥隆的心臟病例不斷增加,亞瑟</span><span>・</span><span>贊(</span><span>Arthur Zang</span><span>)正徹底革新當地的心臟病治療現狀。他發明的平板電腦心臟監測器</span><span>Cardio Pad</span><span>,只需手機網絡覆蓋即可隨時隨地診斷心臟疾病。</span>
為非洲發展眼科醫療服務 - 影片
<span>來自英國的眼科醫生安德魯</span><span>・</span><span>巴斯塔勞斯(</span><span>Andrew Bastawrous</span><span>)希望治愈數以百萬計生活在低收入國家的視障人士。他在肯尼亞的偏遠地區展開項目,當地只提供有限度的眼科護理服務,卻有完善的手機網絡覆蓋。他遂藉智能手機,研發出手提式眼睛檢查系統,並希望將此技術推廣至全球。</span>
勞力士呈獻:的里雅斯特號的深海潛航(延伸版本) - 影片
1960年,美國海軍上尉唐・威路士(Don Walsh)與瑞士海洋學家雅克・皮卡德(Jacques Piccard)掌舵的里雅斯特號(Trieste)深海潛艇,潛進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他們創下非凡成就,自此提升深海探索的標準。
皇冠背後的卓見之士 - 漢斯・威爾斯多夫 - 影片
勞力士的一切均傳承自一位非凡卓越之士。勞力士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是一位高瞻遠矚的企業家,曾先後推出首枚防水腕錶在內的多項發明,引領世界改變。他亦非常無私,其悠久慈善項目讓品牌蜚聲國際不同領域,不僅僅局限於製錶業。
Rolex.org - 謹此致歉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天然實驗室 - 影片
勞力士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以世界為腕錶實驗室,支持探險家探索未知領域。勞力士致力奉行創始人的理念,推行嶄新使命。
馬田・史高西斯的訪問 - 勞力士與電影藝術
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身兼導演、監製、編劇,其多部作品被奉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他鼓勵年輕的電影製作人:「不要害怕嘗試任何事物,不管在其他人看來那有多麼瘋狂。」 他一直致力拓展界限,啟發他人。
占士・金馬倫的訪問 - 勞力士與電影藝術
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的作品採用先進科技、獨樹一幟,與此同時他勉勵新進電影製作人「腳踏實地、深入人心」。這位《鐵達尼號》(Titanic)和《阿凡達》(Avatar)的導演,相信「藝術來源於生活,寫實普通人的平凡原生狀態是創作的基本」。
Rolex.org - 謹此致歉